王鑾

《幼科類萃》~ 卷之六·諸熱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·諸熱門 (1)

1. 脈法

脈經曰:小兒脈沉而數者,骨間有熱,欲以腹按清冷也。○難經曰:熱病之脈,陰陽俱浮,浮之而滑,沉之散澀。○脈訣啟蒙曰:小兒脈八至九至為發熱。○浮大數為風熱。

白話文:

脈經上說:小兒脈搏沉而數,是骨縫間有熱,希望用腹部按壓清涼的部位來消除。

難經上說:熱病的脈搏,陰陽兩脈都浮在表層,浮起來時流利暢滑,沉下去時散亂澀滯。

脈訣啟蒙上說:小兒脈搏八至九至是發熱了。

浮大數是風熱。

2. 論熱因諸臟所發

全嬰方論云凡人之熱必乘陽邪而發,經云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留而不去,其病則實邪正分爭,客搏於皮膚,或恍惚而啼叫,或悶亂而喘粗,其變多端,或在表,或在裡,或似實,或似虛,或半表而半里,或半實而半虛。蓋小兒氣稟純陽,臟腑生熱,陰陽氣變,熏蒸於外,致令身熱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全嬰方論》中說:人體的熱症一定是因為陽邪入侵而發生的,經典著作《內經》中說:邪氣聚集的地方,正氣必然虛弱。邪氣留下來不去,正氣和邪氣就會發生衝突。邪氣侵襲到皮膚,有的孩子會恍惚啼叫,有的孩子會悶亂喘粗。症狀變化多端,有的在體表,有的在體內,有的像實證,有的像虛證,有的半表半里,有的半實半虛。這是因為小兒的體質純陽,臟腑容易生熱,陰陽之氣變化,熱氣燻蒸到體外,導致發燒。

夫肝熱則兩眼赤痛,流淚羞明,或生翳障。心熱則口內生瘡,小便赤腫淋瀝不通。肺熱則鼻衄不止,大腑秘結。脾熱則多涎沫,口內長流。心脾熱則生重舌木舌。胃熱則口作臭。腎熱則耳聾,或出膿汁。至於五臟蘊蓄風熱毒氣,則令面赤如緋,五心煩熱,四肢溫壯,痰涎壅盛,目澀多渴。

白話文:

當肝臟有熱時,兩眼會發紅並且疼痛,流淚且畏懼光線,或者眼睛上會生出翳障。當心臟有熱時,嘴巴裡面會長瘡,小便會發紅、腫脹、淋漓不止。當肺臟有熱時,鼻子會不停地流血,大腸會閉結。當脾臟有熱時,口水增多並從嘴裡不斷流出。當心臟和脾臟有熱時,舌頭會變得沉重和麻木。當胃裡有熱時,嘴巴會發出臭味。當腎臟有熱時,耳朵會發聾,或者耳朵會流出膿水。至於五臟蘊藏著風熱毒氣,就會導致臉部像緋紅般發紅,五心煩熱,四肢溫暖結實,痰液增多,眼睛乾澀並一直口渴。

若上衝咽喉,則與氣血相搏,結聚壅盛,而成喉閉,危在頃刻也。內經刺熱篇云:脾熱病者左頰先赤,心熱病者額上先赤,肺熱病者鼻上先赤,肝熱病者右頰先赤,腎熱病者頤間先赤。雖未發見赤色者,刺之,名曰治未病。其五臟所主熱各不同,是不可以概論也。大抵熱則生風,風則生悸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熱氣上升到咽喉,就會與氣血相搏,積聚壅盛,形成喉嚨閉塞,危在旦夕。《黃帝內經》中《刺熱篇》說:脾熱病的人,左臉頰先發紅;心熱病的人,額頭先發紅;肺熱病的人,鼻子先發紅;肝熱病的人,右臉頰先發紅;腎熱病的人,下巴先發紅。即使還沒有出現發紅的症狀,也可以通過針灸來治療,這叫做「治未病」。五臟所主之熱各有不同,因此不能一概而論。一般來說,熱就會生風,風就會引起悸動。

3. 論表虛熱

病機式要云:有表而熱者,謂之表熱;無表而熱者,謂之裡熱;有暴發而為熱者,乃久不宣通而致;也有服溫藥而為熱者;有惡寒戰慄而熱者。蓋諸熱之屬心火之象也。治法:小熱之氣,涼以和之;大熱之氣,寒以取之;甚熱之氣,則汗發之;發之不盡,則逆制之;制之不盡,求其屬以衰之。苦者以治五臟,五臟屬陰而居於內;辛者以治六腑,六腑屬陽而在於外。

白話文:

《病機式要》中提到:

  • 表熱:有表症且發熱的狀態。
  • 裡熱:無表症但發熱的狀態。
  • 暴發熱:熱症突然發作,通常是因長期不通暢所致。
  • 溫藥熱:服用溫熱性藥物而造成的發熱。
  • 寒戰熱:惡寒顫慄伴隨高熱的症狀。

所有發熱症狀都與心火有關。

治療方法:

小熱症狀:以涼性藥物治療,使陰陽平衡。

中熱症狀:以寒涼性藥物治療,以減輕熱症。

大熱症狀:用發汗法,使邪熱從汗液排出。

如果發汗不盡,則用逆製法,以抑制熱邪。

如果抑制不盡,則尋求熱邪的根源,並加以衰減。

苦味藥物可以治療五臟,五臟屬陰,位於人體內部。辛味藥物可以治療六腑,六腑屬陽,位於人體外部。

故內者治之,外者發之。又宜養血益陰,其熱不治而自愈也。

4. 辨論諸熱

楊氏曰:小兒之病惟熱居多。夫熱有潮熱、驚熱、夜熱、餘熱、食熱、疳熱、壯熱、煩熱、積熱、風熱、虛熱、客熱、癖熱、寒熱、血熱、瘡疹熱,十六者,大同而小異。熱之始發,必有所因也。

白話文:

楊氏說:小兒的疾病是熱證居多。熱證有潮熱、驚熱、夜熱、餘熱、食熱、疳熱、壯熱、煩熱、積熱、風熱、虛熱、客熱、癖熱、寒熱、血熱、瘡疹熱,這十六種是分類法,它們基本相同而細節不同。熱證的開始發病,必定有原因。

其潮熱發歇,有時驚熱,顛叫恍惚;夜熱多發,旦止;餘熱,寒邪未盡;食熱,肚腹先發;疳熱,骨蒸盜汗;壯熱,一向不止;煩熱,心躁不安;積熱,頰赤口瘡;風熱,汗出身熱;虛熱,困倦少力;客熱,來去不定;痰熱,涎嗽飲水;寒熱,發如瘧狀;血熱,辰巳發熱;瘡疹熱,耳鼻尖冷。諸證得之,各有所歸。

白話文:

潮熱發作時會忽冷忽熱,有時會發高燒、精神錯亂、神志不清;一般都是在晚上發熱,白天停止;餘熱:寒邪還沒完全清除;食熱:先從肚子開始發熱;疳熱:骨頭發熱並且盜汗;壯熱:一直不停地發熱;煩熱:心煩意亂、坐立不安;積熱:臉頰發紅、嘴巴長瘡;風熱:出汗後身體發熱;虛熱:疲倦無力;客熱:時好時壞;痰熱:流口水、咳嗽、想喝水;寒熱:發熱的樣子像瘧疾;血熱:早上七點到九點之間發熱;瘡疹熱:耳朵和鼻子尖端發冷。各種癥狀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。

其間或有三兩證交互者,宜隨其輕重而處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