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原幼心法》~ 上卷 (6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6)

1. 原養子真訣

吃熱莫吃冷。(注曰:凡喂兒飯食、湯水,必溫熱。不可以熱為誤用熱藥也,此熱字為粥飯湯水之類。)

吃軟莫吃硬。(注曰:小兒粥飯食物之類,不可過硬,恐其澀滯於胃慮,故不可吃硬也。)

吃少莫吃多。(注曰:小兒飲食,必須有節,徐徐與之,不可過多而傷於脾胃,勿大飽也。)

2. 原治

按:《內經》曰:凡小兒證候,難以手太陰尺寸脈診,如一歲至六歲曰嬰孩,惟以男左女右,手次指三關之脈,以為驗病輕重死生之訣。第一節名風關,無脈則無病,有脈則病輕;第二節名氣關,脈見則病重,尚可以藥治而已;第三關名命關,脈見則病劇,乃九死一生之惡候也,多不可治。

七歲八歲曰齔,九歲十歲曰髫,始可以一指探掌後尺寸三部之脈,而以一息七八至為無病之常脈;十一歲至十四歲曰童丱,而以一息五六至為常脈也。數則為熱,遲則為寒,浮則為虛為風,沉則為實為積為痛,浮而數者為乳癇驚悸,虛而軟者為慢驚瘛瘲,緊而實者為風癇,牢而革者為便秘,沉而弦者為食積為腹痛,緊而弦者為氣急為風,洪數者為熱伏,結為傷食,軟細者為蟲疳。若氣促,脈代散亂無倫次者,不治也。

業幼科者,其可不盡心於此乎?

今將頭面二圖並手指三關之脈一圖,分注開列於後。

3. 面部圖形

小兒初病,先見面部與虎口之脈色,吉凶相合,詳看。

4. 手指三關脈圖

一風關易治,二氣關病深,三命關危候。

小兒驚風脈候:青色天雷四足驚,赤色飛禽因外人,黑色只因遭水撲,風關候脈應心經。

5. 辨三部脈證

上黑鬚知腎臟傳,中關黑候又綿綿,大驚此患兩相雜,目多直視定痰涎(下硃砂膏)。下黑鬚知是再驚,但宜風積便和平;上下是同因打撲,熱來悶閉沒心情。上青肝臟有風停,目直便青面更青;中是人驚並四足,渴來發燥不惺惺。下青原是再驚根,解熱宣腸是何論;上下俱青候是惡,十個之中得一存。

上赤風多入肺停,或來發熱嗽聲頻;中是風來入心臟,腸痛頻頻下瀉青。下赤重驚見本宗,但調心臟有神功;上下一同難治療,口閂目下是知凶。上青肝臟本因留,目閉身疼四體柔;中是水瀉並再撲,熱來喘嗽不知休。下青固是再驚來,妙藥宣風定少災;上下若青俱發熱,四肢逆冷奄泉臺。

上黑之時目上瞪,大便流糞又兼青;中見之時狀消渴,下熱尿黃便安寧。下黑若見赤相隨,氣多下瀉候如斯;上下俱同須看守,虛燥煩渴速求醫。

6. 再看三關脈色細訣

上關見此脈,是心之疾也,轉瀉恐虛而生風痰(俱下鎮心丸,壓驚風散)。

中關若赤,便多風熱(又下解風鬲藥)。

下關若赤,發熱,大腸閉結(惡候)。

上關見此黑脈,是腎臟之脈,為順。若是大腸秘澀,生風之候也(下硃砂膏)。

中關黑脈,生風之候,不為惡候(下中黃膏)。

下關黑見,無惡候起(下宣轉丸),即痰。若自瀉,足腸冷(只下溫暖臟腑湯藥),不得轉換。

上關若見此脈,四肢逆,嘔吐,加喘者,惡候;吐喘定,生候。

中關青脈,風搏觸心,急與治風,即瘥(下烏犀硃砂等膏)。

下關青脈若見,無候即不宣轉(瘥上),中俱同,四肢熱為和,四肢逆,凶候也。

上關黑並眼下黑,量生未滿二歲,得此脈與候者,及大腸流,或身體壯熱,全者,須渴;若下,發熱或無渴,與解之,瘥(先下天竺黃散,後下硃砂膏)。

黑脈錯亂者,腹脹是候,或下痛,即是積候(下宣風丸散,次下勻氣散和胃氣)。

一日赤脈亂者,是打撲息(下鎮心丸及大驚丸散),脈透中關,立變風候,忌不宜轉藥傷虛動脾,臟生逆吐者,凶候,用勻氣散補虛。

如第一日便見此脈,三關都見,是五臟之應患;若第二日中關部隱隱,或下見,只中關見者,多氣候;若三關都見,或隱隱,或面浮者,是精氣候;常隱隱者,不交,出沒數旬而死。

如左手上部脈,曲歸里者,是傷積(下保童丸);曲歸外者,客風觸之即發搐也(下鎮驚丸散),中關若歸里者,是客風傳變(下調中散解之);曲外者,凶候。曲候過命關,並外有惡候起者,凶候。

上關脈亂者,傷冷之患(下勻氣散);中部脈亂風者,傷熱,傳風盛之疾(下烏犀膏,用宣利藥而詳之)。

下關若亂,急須下,溫脾臟,若下進食,凶候。

此兩雙指關,若見青與赤相雜,如紫色,無黑者(惡候),上關脈見,傷寒,必發咳嗽,須解表;微微浮人中關,是風候(下清金膏);下關若見,頻退為吉,不退為凶候。若孩童從氣關傳至命關,方可調治。

以上秘訣,為神聖之醫也。此前人消息,後之學者宜細推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