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秋吉質

《溫疫論私評》~ 卷上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)

1. 原病

病疫之由。昔以為(傷寒例)非其時有其氣。春應溫而反大寒。夏應熱而反大涼。秋應涼而反大熱。冬應寒而反大溫。得非時之氣。長幼之病相似。以為疫。餘論則不然。夫寒熱溫涼。乃四時之常。因風雨陰晴稍為損益。假令秋熱必多晴。春寒因多雨。較之亦天地之常事。未必多疫也。

傷寒與中暑。感天地之常氣。疫者感天地之厲氣。在歲運有多寡。在方隅有厚薄。在四時有盛衰。此氣之來。無論老少強弱。觸之者即病。(猶飲酒者多少皆醉)邪從口鼻而入(王慈溪明醫雜著)則其所客。內不在臟腑。外不在經絡。舍於夾脊之內。去表不遠。附近於胃。乃表裡之分界。

是為半表半裡。即針經(素問瘧論)所謂。橫連膜原是也。胃為十二經之海。十二經皆都會於胃。故胃氣能數布於十二經中。而榮養百骸。毫髮之間。靡所不貫。凡邪在經為表。在胃為里。今邪在膜原者。正當經胃交關之所。故為半表半裡。其熱淫(隨其脈理而浸漬也)之氣。

浮越(發也)於某經。即能顯某經之證。如浮越於太陽。則有頭項痛。腰痛如折。如浮越於陽膽。則有目痛。眉稜骨痛。鼻乾。如浮越於少陽。則有脅痛耳聾寒熱。嘔而口苦。大概觀之。邪越太陽居多。陽明次之。少陽又其次也。邪之所著。有天受。有傳染。所感雖殊。其病則一。

凡人中鼻之氣。通乎天氣。本氣充滿。邪不易入。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。外邪因而乘之。昔有三人冒霧早行。(博物志)空腹者死。飲酒者病。飽食者不病。疫邪所著。又何異耶。若其年氣來之厲。不論強弱。正氣消衰者。觸之即病。則又不拘於此矣。其感之深者。中而即發。

感之淺者。邪不勝正。未能頓發。或遇飢飽勞碌。憂思氣怒。正氣被傷。邪氣始得張溢。營衛運行之機。乃為之阻。吾身之陽氣。因而屈曲。故為熱。其始也。格(音隔)陽於內。不及於表。故先凜凜惡寒。甚則四肢厥逆。陽氣漸積。鬱極而通。則厥回而中外皆熱。至是。但熱而不惡寒者。

因其陽氣之通也。此際應有汗。或反無汗者。存乎邪結之輕重也。即使有汗。乃肌表之汗。若外感在經之邪。一汗而解。今邪在半表半裡。表雖有汗。徒損真氣。邪氣深伏。何能得解。必俟其伏邪漸潰。表氣潛行於內。乃作大戰。精氣自內。(胃中),由膜原以達表。振戰止而復熱。

此時表裡相通。故大汗淋漓。衣被濕透。邪從汗解。此名戰汗。當即脈靜身涼。神清氣爽。劃然而愈。然有自汗而解者。但出表為順。即不藥亦自愈也。伏邪未潰。所有之汗止。得衛氣漸通。熱亦暫減。逾時復熱。午後潮熱(熱之勢。如潮之進退。故名。)者。至是郁甚。陽氣與時消息也。

自後加熱而不惡寒者陽氣之積也。甚惡寒或微或甚因其人之陽氣盛衰也。其發熱。或久或不久。或晝夜純熱。或黎明稍減。因其感邪之輕重也。疫邪與瘧彷彿。瘧不傳胃。惟疫乃傳胃。始則皆先凜凜惡寒。既而發熱。又非若傷寒發熱而兼惡寒也。至於伏邪動作。方有變證。其跡或從外解。

或從內陷。從外解者順。從內陷者逆。更有表裡先後不同。有先表而後里者。有先里而後表者。有但表而不里者。有但里而不表者。有表裡偏勝者。有表裡分傳者。有表而再表者。有里而再里者。從外解者。或發斑。或戰汗。狂汗自汗盜汗。從內陷者。胸膈痞悶。心下脹滿。

或腹中痛。或燥結便秘。或熱結傍流。或協熱下利。或嘔吐噁心譫語。唇黃舌黑胎刺等證。因證而知變。因變而知治。此言其大略。詳見脈證治法等條。

質按。傷寒時疫。一病而二名也。醫家名之傷寒。世俗呼之時疫。其實一已。其為病。感天地之厲氣。沿門闔境相同。而流行傳染者。固無論也。長沙傷寒論自敘曰。卒然遭邪風之氣。嬰非常之疾。又曰。余宗族素多。向餘二百。建寧紀年以來。猶未十稔。其死亡者。三分有二。

傷寒十居其七。若其不流行。不傳染者。何為死者之甚多也。按後漢書五行志曰。自建寧四年。至光和二年。相去僅九年。大疫三流行。與仲景自序相應。由是觀之。曰傷寒。曰時疫。一病而二名者。可得而知也。素問熱論曰。今夫熱病者。皆傷寒之類也。可知指疫曰傷寒。

所從來古矣。王叔和作傷寒例。不知傷寒為熱病之總司。徒泥其名義。求之四時之氣。以傷冬時寒者。為傷寒。以感非時氣者。為時行氣。吳氏立說排之。疫上冒一溫字。謂非傷寒者。亦非也。蓋吳氏所謂溫疫者。即長沙所謂陽明病也。吳氏所謂厲氣者。即長沙所謂邪風之氣也。

按素問瘧論曰。邪氣內薄於五藏。橫連膜原也。又王慈溪明醫雜著曰。有一種天行溫疫熱病。多發春夏之間。沿門闔境相同者。此天地之厲氣也。又曰。春秋時月。人感山嵐瘴霧毒氣。發寒熱。胸膈煩悶。不思飲食。此毒氣從口鼻入內也。吳氏蓋本於此等說。舉長沙溫病之目。

掇陽明內外之證。入爐錘。變面目。雜已獨行之見。以著溫疫論。明核詳悉。殆無餘蘊。使人不知其點化之痕。而主張口鼻膜原之說者。蓋亦不得已也。夫鼻從喉通於肺。口從咽達於胃。凡邪氣從鼻而入。則當外在經。而汗之不解。從口而入。則當內在胃。而下之不愈。乃曰。

從口鼻而入。伏於膜原。去表不遠。附近於胃。獨奈口鼻間。無別有一竅以通膜原。乃概言口鼻。以搪塞焉。蓋以其初陽明外證。汗下共無益。故其立說如此。學者所不可不知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