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藥名稱:白鶴靈芝
中藥名稱:白鶴靈芝
寒熱指數:
拼音名稱:BAI HE LING ZHI
英文名稱: Twig And Leaf Of Bignose Rhinacanthus
其他名稱:癬草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。
古籍來源:
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
道地藥材與生長環境:
藥品來源:
為爵床科植物白鶴靈芝的枝、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hinacanthus nasutus (L.) Kurz [Justicia nasuta L.; Rhinacanthus communis Ness]採收和儲藏:春、夏季採收,洗淨,鮮用或曬乾。
主治功效:
- 清熱潤肺;殺蟲止癢。主勞嗽;疥癬;濕疹
服用方法:
內服:煎湯,3~5錢(鮮品1兩)。外用:搗塗。
外觀:
白鶴靈芝 灌木,高1-1.5m。幼枝具毛。葉對生;有短柄;葉片橢圓形,長3-7cm,寬2-3cm,先端稍鈍或尖,基部楔形,全緣,下面葉脈明顯,兩面均被毛。聚傘花序緊縮,頂生或生上部葉腋里似圓錐花序;苞片及小苞片微小;萼5裂,裂片線狀披針形,長約3mm,兩面均被腺毛;花冠白色,高腳碟狀,外被短腺毛,花冠向長約2cm,冠桅二唇形,上唇犯病披針形,長約8mm,先端微凹,下唇濃3裂,長約10mm;雄蕊2,著生花冠喉部,花藥2室,上下疊置,花絲長約1mm,外露;子房和花柱下部疏生柔毛。蒴果長橢圓形。種子2-4顆,有種鈎。
化學成分:
白鶴靈芝根含羽扇豆醇(lupe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及這兩種甾醇的葡萄糖甙,並含荼醌類化合物:白鶴靈芝醌(rhinacanthin)A、B[1]。莖葉含3,4-二氫-3,3-二甲基-氫-荼並[2,3b]吡喃-5,10-二酮[3,4-dihydro-3,3-二甲基-二氫-荼並[2,3-b]吡喃-5,10-二酮[3,4-dihyro-3,3-dimethyl-2H-naphtho-2,3-b]pyran-5,10-dione][2]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