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帶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虛帶下

脾虛帶下是中醫病證名,指脾主運化水濕的功能受損,無法正常運化濕氣,濕濁留滯在下焦,傷及任脈和帶脈,導致帶下不斷流出。

脾虛帶下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帶下量多,顏色淡黃或白色如涕唾,無臭,面色黃白,精神疲倦,食慾不振,腰痠腹墜,下肢浮腫和便溏等症狀。

脾虛帶下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脾虛:脾主運化水濕的功能受損,無法正常運化濕氣,濕濁留滯在下焦,導致帶下綿綿不斷。
  2. 飲食不節:過量食用生冷油膩的食物,損傷脾胃功能,使脾虛運化失常,濕氣下降而引起帶下症狀。
  3. 過度勞累:長期勞累過度,消耗氣血,導致脾失健運,濕氣下降而引起帶下症狀。
  4. 情志不遂:情緒壓抑,肝氣鬱結,影響脾胃功能,濕氣下降而引起帶下症狀。

治療脾虛帶下的方法主要是健脾益氣,升陽除濕。常用的方劑有完帶湯、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等。

  • 完帶湯:由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澤瀉、白扁豆、車前子、甘草組成,能健脾益氣,利水滲濕。適用於治療脾虛帶下、帶下量多,顏色淡黃或白色如涕唾,無臭,面色黃白,精神疲倦,食慾不振,腰痠腹墜,下肢浮腫和便溏等症狀。

  • 四君子湯: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組成,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。適用於治療脾虛氣弱、食少便溏,倦怠乏力等症狀。

  • 補中益氣湯:由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升麻、柴胡組成,具有補中益氣,升陽舉陷的作用。適用於治療中氣不足、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,四肢無力,自汗,頭暈目眩等症狀。

脾虛帶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宜清淡,少食生冷油膩的食物。
  2. 避免過度勞累,保持良好的心情。
  3. 適量進行體育鍛煉,增加身體的抵抗力。
  4. 定期去醫院進行檢查,及時瞭解病情,接受治療。

如果脾虛帶下症狀嚴重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