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陳邦賢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陳邦賢(1889-1976年),字治愚,晚號紅杏老人。江蘇丹徒人。年青時學過中醫,後畢業於江蘇省簡易師範、上海中日醫學校,併在中學任生理衛生教員。對醫學史頗感興趣。1910年投書拜丁福保為師,受其啟發,對中、西醫學及醫學史均深感興趣。並開始撰寫第一部《中國醫學史》於1919年初版。此為我國之第一部,於其後醫學史學科之發展頗有影響。後此書被收入商務印書館所編之《中國文化史叢書》,並於1954年再出新版。邦賢一生勤學不輟,虛心學習,先後任職於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、國立編譯館、中醫教育專門委員會。1949年後,由江蘇調至中醫研究院,任醫史研究室副主任,《中華醫學雜誌》編委、中華醫史學會常務委員。並選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、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。尚著有《中國醫學人名志》(與嚴菱舟合編)、《十三經醫學史料彙編》、《二十六史醫學史料彙編》及學說論文數十篇。

陳邦賢是一位現代醫學家,他對中醫學和醫學史都很有研究,並著有《中國醫學史》等著作。

《中國醫學史》是陳邦賢的第一部著作,也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醫學史的著作。該書從醫學的起源、發展、流派、學說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論述,對後世研究中國醫學史有著重要的影響。

陳邦賢一生勤學不輟,虛心學習,為中國醫學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
以下是《中國醫學史》的部分內容:

中國醫學史

第一章 醫學的起源

醫學是研究人類疾病的發生、發展、診斷和治療的一門科學。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,與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。

醫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。在原始社會,人類還處於蒙昧狀態,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都很原始。他們主要通過巫術、宗教等手段來治療疾病。

隨著社會的發展,人類對疾病的認識逐漸深入,治療方法也逐漸進步。在奴隸社會時期,出現了專門從事醫療活動的醫生。他們開始使用草藥、礦物等天然物質來治療疾病。

在封建社會時期,醫學得到了進一步發展。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醫學家,如扁鵲、華佗、張仲景等。他們在醫學理論和治療方法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。

在近代,西方醫學傳入中國,對中國醫學產生了很大影響。中國醫學在吸收西方醫學的先進技術和方法的同時,也不斷發展和創新,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體系。

第二章 醫學的發展

中國醫學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,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。

中國醫學的理論體系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,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,各個[臟腑](/dic/20110)器官相互依存、相互影響。疾病的發生是由於人體陰陽失調、五行失序所致。治療疾病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調理陰陽、平衡五行來恢復人體的健康。

中國醫學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內服藥、外用藥、[針灸](/dic/22694)、推拿等。內服藥是指將中藥材製成湯劑、散劑、[丸劑](/dic/14930)等,口服服用。外用藥是指將中藥材製成膏劑、油劑、散劑等,外敷或塗抹患處。針灸是指用金屬針刺入人體穴位,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。推拿是指用手在人體上按摩、推拿,以疏通經絡、舒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