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瞀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瞀悶,又稱瞀瘖,是指昏迷兼煩悶的症狀。多見於熱病、中風、痰迷等病症。其主要表現為神志不清、煩躁不安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冰冷、脈象細弱、舌苔白膩、口乾不欲飲等症狀。

瞀悶的病因可歸結為外感熱邪、內傷痰濁、氣血虧虛等因素。外感熱邪可導致邪熱入侵心包,擾亂心神,出現瞀悶症狀。內傷痰濁可導致心竅被痰濁矇蔽,阻礙心神運行,也會出現瞀悶症狀。氣血虧虛則會導致心血不足,心神得不到養護,同樣也會出現瞀悶症狀。

對於瞀悶的治療應該根據病因和病情進行辨證施治。對於外感熱邪的瞀悶,可以使用清熱解毒、涼血祛暑等方法治療。內傷痰濁的瞀悶,可以採用化痰祛痰、健脾益氣等方法治療。而對於氣血虧虛的瞀悶,可以使用補益氣血、養心安神等方法治療。

在預防瞀悶方面,應該注意以下幾點: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避免外感熱邪的侵入;飲食宜清淡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;適度運動,增強身體的抵抗力;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情緒激動。

瞀悶是一種常見的病症,如果出現瞀悶的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