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米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米疽

米疽,又稱腋疽、疚疽,是一種癰疽,通常是由於肝脾二經氣血凝滯而引起的。

症狀

米疽的初期症狀是皮下出現核,呈漫腫狀且堅硬,但皮膚顏色正常,並且沒有熱感或疼痛。日久後,膿液會形成並且開始變成紅赤色,此時可能伴有微熱和疼痛。

治療方法

治療米疽的方法是疏肝養榮,清熱解毒。在初期,內服柴胡清肝湯加入鳥藥可以起到疏肝的作用,亦可外用鳥藥消炎。若身體虛弱,可以使用香貝養榮湯進行營養調理。另外,還可以對患部進行隔蒜灸或者使用烏龍膏敷貼。如果膿液已成,則可以進行切開引流。

古籍記載

古籍《靈樞.癰疽》記載了米疽的治療方法:“發於腋下赤堅者,名曰米疽。治之以砭石,欲細而長,疏砭之,塗以豕膏,六日已,勿裹之。”

《外科正宗》也有關於米疽的著述:“米疽,發於腋下,皮色不變,堅硬如米,不熱不痛,日久成膿,微熱疼痛。治宜疏肝養榮,清熱解毒。內服柴胡清肝湯加鳥藥消之;若體弱者,宜香貝養榮湯;外用隔蒜灸,或烏龍膏敷貼;若膿成即切開引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