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冷疔又稱冷疔腫,是疔腫的一種。疔腫是指皮膚上出現紅腫、疼痛的硬結,多發於頭面部。

冷疔多因寒濕凝結,鬱滯不去而形成。其主要症狀是腳根部腫脹,形狀類似棗慄,初發時多有紫白色皰,痛癢徹骨,若無適當治療,會潰爛並呈現紫黑色,並可能發生腐肉敗血的情況,同時伴有氣味難聞的臭味,如不及時治療經久難愈。

治療冷疔的方法主要是溫經解毒,並補益氣血。中醫常使用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甘草、熟地黃、丹參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、牛膝、威靈仙、獨活、防風、秦艽、黃柏、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豬苓、桂枝、白芷、天麻、鉤藤、石膏、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、芒硝等中藥材配伍,製成湯劑內服。同時也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配合針灸、拔罐、推拿等治療方法來進行治療。

另外,《外科大成》卷二中有關冷疔的記載如下:

「冷疔腫多因寒濕凝結,鬱滯不去而形成。其樣子像棗慄,初起多有紫白色疹子,痛癢深入骨髓,若失去治療會潰爛並呈現紫黑色,且有腐肉敗血,氣味難聞,非常難以治癒。治療上應該溫經解毒,補益氣血。外用神燈照法治療。此外,還應該根據潰瘍治療的原則進行治療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