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肝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產後肝萎是古代熱衷於婦科疾病的一種稱呼,指的是產後出血過多並伴有脂膜樣物質排出的病症。清代醫學家曾懿在《婦科良方》中記載:「產後小兒失血過多,遺下脂膜狀物質,乃氣血素虧、產前勞傷導致肝臟脂膜隨血崩落,稱為肝萎。」

產後肝萎的主要病因是氣血虧虛和產前過度勞累,導致肝臟脂膜隨血崩落。臨床表現為產後出血過多並伴有脂膜樣物質排出。治療上應主要以補充氣血和升提藥物為主。

儘管稱為肝萎,但產後肝萎實際上是胎膜殘留物隨惡露傳出。因此,在治療時要密切觀察惡露情況,如持續性的出血,量大且不止,宜進行刮宮以清除殘留的胎膜;如果惡露量少且逐日減少,則可以選擇補充氣血和升提藥物。

產後肝萎是一種嚴重的產後併發症,如果處理不當,可能會導致產婦失血過多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產婦在產後應密切觀察身體狀況,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。

預防產後肝萎的措施主要包括:

  1. 產前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2. 產後保持適當的保暖,避免感冒。
  3. 產後飲食要營養豐富,多攝取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。
  4. 產後要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  5. 產後定期到醫院進行產後檢查,以便及早發現異常並進行治療。

雖然產後肝萎是一種嚴重的產後併發症,但只要提前採取預防措施,就可以避免其發生。如果產婦在產後出現異常,一定要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