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角流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口角流涎的中醫知識

口角流涎,又稱爲“涎下”、“口吐涎”、“滯頤”,是指口角流涎不止的症狀。這種症狀通常由脾虛、風痰、熱毒等原因引起。

  • 脾虛不收口角流涎:多見於小兒,常常是由於脾胃功能虛弱或飲食過於寒冷,或者因爲蠕蟲積存在體內,消耗了脾胃的功能,導致脾氣虛寒,無法輸送津液,氣虛無法控制唾液流出,所以出現了口角流涎的症狀。

  • 經絡虛弱導致口角流涎:多是由於經絡空虛,外風侵襲手足陽明經,經絡通路不暢,導致口角無法閉合,唾液無法收持而外溢。

  • 風痰上湧導致口角流涎:多見於中風、癲癇等疾病,病機屬於內部風邪夾雜痰濁上擾。

  • 脾胃熱蒸引起口角流涎:多是由於體內熱邪積聚或者暴飲暴食導致脾胃出現陽熱,上衝廉泉,唾液外溢而流涎。

【參考文獻】

《東醫寶鑑·內景篇》:提到"三蟲之證皆口流涎也"。並且指出"小兒腹痛口中出清水者,是蟲痛的表現"。

《珍本圚書集成·雜證會心錄》中提到:"脾雖然是口的開竅之竅,但是津液是由腎所調節。足少陰氣從下交於陽明經,戊癸相合之後才能形成水,精微的穀物氣不上交,那麼水邪就會從任脈上升到廉泉,從而導致唾液流下。只有通過補足少陰氣來幫助下焦的生氣上升,才能使任脈下盛,唾液就不會外溢而流出體外了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