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灸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灸瘡的概念與治療

灸瘡,又稱灸創,是指在進行灸療後,局部組織因灼傷而化膿潰爛形成瘡。這種情況見於《金匱要略》等古代醫學文獻中。灸瘡的治療多方面,包括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等方法。中醫常用蔥熨、皁莢湯洗、四物湯內服,並建議食用魚、豆腐、雞、鵝、竹筍、羊肉等食物來促使灸瘡的發展與康復。一般而言,灸瘡在3-5周後可以結痂癒合。在治療過程中,需要保持瘡面清潔,勤換膏藥,以預防感染。如果灸瘡出現嚴重的全身症狀,應及時就醫。

灸瘡的原因與臨床表現

一般認為,灸瘡的發生是由於艾灸的熱力作用,導致局部組織產生炎症反應,進而引發化膿潰爛的情況。多種因素會影響灸瘡的發生,包括施灸的部位、艾條的溫度、艾灸的時間、患者的體質等。

灸瘡主要的臨床表現是局部皮膚紅腫、熱痛,並有化膿、潰爛的情況。嚴重的灸瘡可能引起全身症狀,如發熱、頭痛、乏力等。

灸瘡的治療與注意事項

灸瘡的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可以用中藥內服、外敷,或配合針灸、拔罐等治療方式。一般而言,治療後的灸瘡會在3-5周內結痂癒合。

在治療灸瘡的過程中,需要注意保持局部皮膚清潔,勤換膏藥,以預防感染的發生。如果灸瘡有嚴重的全身症狀,應及時就醫。

以下是《金匱要略》中對於灸瘡的治療方法:

  1. 灸瘡發熱,不出膿,可以蔥熨治療。
  2. 灸瘡發熱,不出膿,可以用皁莢湯洗患處。
  3. 灸瘡發熱,不出膿,可以用四物湯內服治療。
  4. 灸瘡發熱,不出膿,可以食用魚、豆腐、雞、鵝、竹筍、羊肉等食物。

這些方法說明瞭古代醫家在治療灸瘡時常用的蔥熨、皁莢湯洗、四物湯內服,並建議食用魚、豆腐、雞、鵝、竹筍、羊肉等食物來促使灸瘡的發展與康復。

請注意,本文僅供參考,如有需要請諮詢專業醫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