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中醫典籍《金匱發微》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金匱發微

《金匱發微》是金匱著作,由曹家達註。該書刊於1936年,作者結合個人臨床心得和對《金匱要略》的註解,將原文進行了節選和校訂,還糾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註解。《金匱發微》於1956年與《傷寒發微》合併出版成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。

《金匱要略》是《傷寒雜病論》的第二卷,共計十卷397條。書名中的「金匱」指的是金匱石,也就是雄黃。雄黃具有毒性但具有殺蟲作用,古人常用它來治療癰腫、瘡瘍等疾病。《金匱要略》的主要內容是關於外感熱病的治療,包括傷寒、溫病、溫熱病、溫疫病等。

《金匱發微》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中醫學著作,對後世醫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被譽為「金匱之學,千古不朽」。該書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卷,共計108篇。上卷主要探討外感熱病的病因、病機、症狀和治療方法,中卷主要探討內傷雜病的病因、病機、症狀和治療方法,下卷主要探討婦科、兒科、五官科、皮膚科等疾病的病因、病機、症狀和治療方法。

以下是《金匱發微》中的一些精彩論述:

  • 「夫病之為患,始生於陰,成形於陽。陰陽相合,則病生;陰陽相離,則病癒。」這句話指出了外感熱病的病因和病機。外感熱病是由外邪入侵人體所致,外邪可分為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種。當外邪侵入人體後,會與人體的陰陽相合,然後形成病理變化。如果外邪與人體的陰陽相離,則病情會好轉。

  • 「治病必求其本,本者,陽也。陽者,陰之主也。故欲治其本,必先治其陰。」這句話強調了治療外感熱病時需先治其陰。外感熱病是因外邪侵入人體所致,外邪可以分為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種。其中,風、寒、暑、濕和燥都是陰邪,只有火邪屬於陽邪。因此,治療外感熱病時需先治其陰,也就是要先祛除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五種陰邪。

  • 「治病有法,先以汗解,次以吐下,後以和解。」這句話是《金匱發微》中著名的「汗、吐、下、和法」。《金匱發微》認為,外感熱病的治療方法有三種:汗法、吐法、下法。汗法通過發汗的方式來解除外邪,吐法通過催吐將病邪排出,下法通過瀉下的方式來排除外邪。

  • 「夫治病,必知其病之所在,知其所在,則知其所治。」這句話強調了治療疾病需先辨證論治。辨證論治是中醫的基本治療方法,它根據患者的症狀、體徵、舌苔、脈象等進行辨別,確定疾病的類型和發生的部位,然後根據病情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。

《金匱發微》是一部集臨床經驗、理論研究和醫學教育於一身的著作,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。該書對後世的醫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被譽為「金匱之學,千古不朽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