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滑膩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白滑膩苔是中醫診斷學名詞,用以描述舌苔的狀態。當舌苔呈現白色、厚重、油膩的狀態,且舌上有較多的津液,就像稠厚的豆腐漿覆蓋在舌上,即為白滑膩苔。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脾陽虛弱,寒濕痰飲停滯聚集所致。治療上宜調理脾臟的陽氣,並化解濕氣和痰飲。

古籍中有對白滑膩苔的描述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指出脾主掌管四肢,舌頭的華在脾,其顏色應該是黃色,味道甘甜,氣息和平,聲音緩慢,液體則是汗液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到脾主運化,若脾功能虛弱,則會導致四肢無力、口淡無味、舌頭滑膩,並且不想進食。《金醫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治》中描述了痰飲在肺部的表現,臉部腫脹浮腫,四肢無力,言語不流暢,舌頭呈淡白滑潤的狀態,可能還有水腫的現象。《景嶽全書·痰飲》說明痰飲疾病最初是由脾臟引起的,最終會影響到肺臟,所以說痰飲的疾病,是從脾開始生成,最終在肺中發展。

臨床上,白滑膩苔的舌苔厚重而滑膩,舌上有較多的津液,就像稠厚的豆腐漿覆蓋在舌上。多半是因為脾陽虛弱,寒濕痰飲停滯聚集所致。治療宜調理脾臟的陽氣,並化解濕氣和痰飲。

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,針對白滑膩苔有以下幾種情況的證型和治療方法:

  1. 脾虛寒濕痰飲證:症狀有舌苔白滑膩,口淡不渴,四肢無溫度,倦怠乏力,食慾不振,大便溏薄,小便長而清。治療宜溫中健脾,化濕祛痰。可使用以理中丸為基礎的方劑,根據情況進行適當的加減。

  2. 脾虛痰濕證:症狀有舌苔白滑膩,口淡不渴,四肢無溫度,倦怠乏力,食慾不振,大便溏薄,小便長而清。治療宜健脾益氣,化痰祛濕。可使用參苓白朮散作為基本方劑,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。

  3. 脾虛濕熱痰飲證:症狀有舌苔白滑膩,口淡不渴,四肢無溫度,倦怠乏力,食慾不振,大便溏薄,小便短而赤。治療宜健脾益氣,清熱化痰。可使用參苓白朮散作為基本方劑,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。

為了預防和保健,可以根據以下建議:

  1. 飲食宜清淡,避免過度攝取生冷油膩的食物。
  2.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3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  4. 適當運動,增強體魄。
  5. 定期進行體檢,及早發現問題及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