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剛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剛柔

剛柔是中醫學的基本概念,指事物的剛強與柔弱,也可代指陰陽。根據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,劉恆《黃帝內經素問精義》:「審其陰陽,以別柔剛。」表明了陰陽的區別。根據張景嶽《醫學通解·素問修身藏》:「形證有柔剛,脈色有柔剛,氣味尤有柔剛,柔者屬陰,剛者屬陽,知柔剛之化者,知陰陽之妙用矣。」解釋了柔剛在形證、脈證和氣味上的表現。

同樣地,《難經·十難》提到:「五臟各有剛柔邪。」,而《靈樞·本神》則提到:「節陰陽而調剛柔。」,進一步說明瞭剛柔的適應性。

剛柔二乾

剛柔二乾,即剛乾和柔乾。根據《素問遺篇·刺法論》:「假令甲子,剛柔失守,剛未正,柔孤而有虧。」 張景嶽註:「十乾五運,分屬陰陽。陽乾氣剛,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也;陰幹氣柔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也,故曰剛柔二乾。」解釋了剛柔二乾是指陰陽二氣在五行中的表現。

在人體中,剛柔二乾表現為陽氣充足時,人體強壯有力;陰氣充足時,人體柔弱細膩。在疾病方面,陽氣過盛會出現熱象,而陰氣過盛則會出現寒象。因此,在治療上,如果陽氣不足,可以使用補陽的方法來治療;如果陰氣不足,可以使用補陰的方法來治療。

總結起來,剛柔二乾是陰陽二氣在五行中的不同表現,對於人體和疾病都有影響。在治療上,適用不同的方法來調節剛柔二乾,以達到平衡和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