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剛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剛痙,又名剛痓,是一種急性外感病證。多由感受風寒或兼有暑熱之邪,侵犯太陽經所致。臨床表現為發熱無汗,惡寒,頸項強急,頭搖口噤,手足攣急或抽搐,甚則角弓反張,脈弦緊等。

治療上,可根據不同的證候,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法。如風寒外束,可用葛根湯;風熱內盛,可用羚羊角湯;暑熱內蘊,可用赤芍連翹散。

剛痙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病證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如果出現了剛痙的症狀,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
以下是《金匱要略》中關於剛痙的記載:

「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痓(一作痙)。」「太陽病,無汗,而小便反少,氣上沖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痓,葛根湯主之。」「痓為病(一本痓字上有剛字)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」

這些記載,對我們瞭解剛痙的病因、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,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