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肝疸(肝黃):是一種疾病,也被稱為九疸之一。根據《諸病源候論.黃病諸候》和《辨證奇聞》的記載,肝疸是由於肝氣鬱結,濕熱不散所引起的病症。其臨床表現主要是全身皮膚、眼睛、黏膜等出現發黃的症狀,尤以兩眼最為明顯。其他常見症狀包括氣逆、手足發冷、腰以上汗出不止等。治療方法通常針對緩解肝氣鬱結、分利濕熱,可以使用利肝分水散等方劑。

病因和臨床特徵:肝疸是由於肝氣鬱結,濕熱不散所導致。正常情況下,肝臟主管疏泄和藏藏血的功能,但若肝氣鬱結,則可能導致疏泄功能異常,濕熱在肝經中積聚,阻礙氣血運行,引起肝臟功能失調,進而導致全身皮膚發黃等症狀。

肝疸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:全身皮膚、眼睛、黏膜等出現發黃,尤以兩眼最為明顯;小便呈現黃赤色,大便則溏薄;食慾減退,噁心嘔吐;腹脹,胸悶,脅肋疼痛;舌苔呈黃膩狀,脈象則顯得弦滑。

治療方法:治療肝疸的方法主要以疏肝解鬱、分利濕熱為主。常用的方劑包括柴胡疏肝散、龍膽瀉肝湯和茵陳蒿湯等。

預防措施

  1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劇烈波動。
  2. 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攝取辛辣、油膩和生冷的食物。
  3. 適量運動,增強身體素質。
  4. 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並進行治療。

注意事項:肝疸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疾病,若不及時治療,可能導致肝功能損害,甚至發展為肝硬化、肝癌等嚴重後果。因此,一旦出現肝疸的症狀,應儘早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

資料參考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