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伏暑疾病的特徵和預防方法

伏暑,是指夏季暑熱之氣,在人體內潛伏,到秋冬季節發作的溫病。伏暑的臨床表現有多種,包括頭痛、身體發熱、惡寒無汗、體痛肢楚、脘悶噁心、口渴或不渴、便祕或溏、色如紅醬、溺黃濁而熱等症狀。病程久延的情況下,舌苔會發生一系列變化,如由白轉黃,甚至轉灰轉黑,苔變得糙、乾、焦,或出現開裂的情況。

伏暑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危及生命。因此,在夏季一定要注意防暑,避免伏暑的發生。以下是一些預防伏暑的方法:

  1. 避免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。外出時應做好防曬措施,如戴帽子、穿長袖衣服等。
  2. 注意飲食清淡,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,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  3. 注意休息,不要熬夜,保持充足的睡眠。
  4. 補充足夠的水分,每天要喝足夠的水,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。
  5. 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如果出現了伏暑的症狀,應該及時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,醫生可能會給出相應的治療建議,例如對於熱偏重的情況,可以按照暑溫治療方法進行治療;對於濕偏重的情況,可以按照濕溫治療方法進行治療。

參考文獻:

  • 《濟生方》卷三
  • 《溫病條辨》卷一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十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