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風瘡

風瘡,又稱胎毒瘡疥,是一種急性傳染性皮膚病,主要發生在新生兒和嬰幼兒身上。其症狀包括皮膚上出現散在性丘疹、水皰、膿皰或結痂,且伴有劇烈的瘙癢感。常見於頭面部、四肢彎曲的部位和臀部等處。

根據中醫理論,風瘡通常是由於胎毒內在或風邪感染引起,其中風毒相爭的情況也可能出現。同時,小兒脾胃虛弱、衛外不固以及風邪乘虛而入也是風瘡發生的原因。

在治療方面,中醫主要採用清熱解毒和疏風利濕的方法。可選用外用藥物如紫草、地丁、黃柏、黃連、大青葉等,用煎湯洗患處,或使用鮮馬齒莧搗爛外敷。內服藥物可使用黃連解毒湯、清熱解毒飲等。

以下是預防風瘡的主要措施:

  1. 孕婦在孕期要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,以確保胎兒的健康。
  2. 孕婦在分娩時應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。
  3. 新生兒出生後應及時進行皮膚護理,保持皮膚清潔,以避免感染的發生。
  4. 新生兒應注意防風,避免接觸風寒之邪。
  5. 一旦發現患有風瘡,應立即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