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耳塞

耳塞,又稱耳聾,是指耳朵聽不到聲音的一種病症。中醫認為,耳塞多由風寒、濕熱、痰火等外邪侵襲所致,或因肝腎陰虛、精血不足,或因痰濁阻塞經絡等內因所致。

癆瘦耳

見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一。

病因

耳塞的病因多樣,可以分為以下幾種:

  • 風寒性耳塞:多見於冬春季節,患者常有頭痛、鼻塞、流清涕、咽喉腫痛等症狀,耳內有堵塞感,聽力減退。治療宜以辛溫解表、散寒通竅為法。
  • 濕熱性耳塞:多見於夏秋季節,患者常有頭痛、耳鳴、耳內流膿、聽力減退等症狀,耳內有悶脹感。治療宜以清熱利濕、通竅散結為法。
  • 痰火性耳塞:多見於痰濕體質者,患者常有頭痛、耳鳴、耳內流膿、聽力減退等症狀,耳內有堵塞感,聽力減退。治療宜以化痰散結、清熱通竅為法。
  • 肝腎陰虛性耳塞:多見於老年人,患者常有耳鳴、耳聾、耳內乾燥、聽力減退等症狀,耳內有堵塞感。治療宜以滋陰補腎、養肝明目為法。

治療原則

耳塞的治療應根據病因、病情、症狀辨證施治,不可盲目用藥。治療方法如下:

  1. 風寒性耳塞的治療:辛溫解表、散寒通竅為法,常用藥物有麻黃、桂枝、白附子、細辛等。
  2. 濕熱性耳塞的治療:清熱利濕、通竅散結為法,常用藥物有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白茅根等。
  3. 痰火性耳塞的治療:化痰散結、清熱通竅為法,常用藥物有半夏、白芥子、天麻、石菖蒲等。
  4. 肝腎陰虛性耳塞的治療:滋陰補腎、養肝明目為法,常用藥物有熟地黃、山藥、枸杞子、菊花等。

注意事項

  • 如果耳塞反覆發作,或伴有其他嚴重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。
  • 治療耳塞應根據各病之症狀辨證用藥,不可盲目使用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