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耳疔

耳疔,又稱耳瘡、耳癰,是指發生於耳部的疔瘡。多因肝膽經火毒上炎所致,症狀主要表現為耳部紅腫疼痛,可伴有發熱、頭痛、耳鳴、流膿等。治療上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,可用中成藥治療,也可在醫生指導下外用中藥外敷。

病因與病機

耳疔多因肝膽經火毒上炎所致,也有因外感風熱、濕熱等邪毒侵襲所致。肝膽經火毒上炎,可導致耳部局部氣血鬱滯,毒邪聚集,形成疔瘡。外感風熱、濕熱等邪毒侵襲,可導致耳部局部熱毒熾盛,同樣也可能形成疔瘡。

臨床表現

耳疔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耳部紅腫疼痛,可伴有發熱、頭痛、耳鳴、流膿等。耳部紅腫疼痛是耳疔最主要的臨床表現,疼痛程度可以輕微或劇烈,並且可以持續性或陣發性。發熱、頭痛、耳鳴、流膿等症狀多見於急性耳疔,慢性耳疔則較少見。

診斷

耳疔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如耳部紅腫疼痛,可伴有發熱、頭痛、耳鳴、流膿等。結合耳部局部檢查,可做出診斷。

治療

耳疔的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可以使用中成藥,如仙方活命飲,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外用中藥外敷。

預防

耳疔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外感風熱、濕熱等邪毒侵襲。
  2. 保持耳部清潔,避免耳部感染。
  3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耳疔是一種常見的耳部疾病,如果出現耳部紅腫疼痛等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