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掌跖發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掌蹠發皰是指手掌和足蹠出現密集的大小不等的膿皰或水皰。起初手掌和足蹠有灼熱感或癢感,之後出現針尖大小的膿皰或水皰,有些膿皰會融合成片,表面可能糜爛或乾燥脫屑,有些水皰則皰壁較厚,也可能融合成大皰,不容易破裂。膿皰和水皰都可能會反復發作。

《外科正宗》中的"田螺泡"和《醫宗金鑒》中的"臭田螺"都屬於此症範圍。

常見的證候包括:

  1. 濕熱蘊結發皰:手掌和足蹠部位出現密集的針尖大小的水皰或膿皰,以水皰為主,有些可融合成片,破潰後表面濕爛,乾燥後大片脫屑,此皰疹可能反復出現。

  2. 毒熱熾盛發皰:皮疹初起時手指、手掌或足蹠部位會出現皮膚潮紅,然後迅速產生針尖大小的膿皰,之後可能融合成片,病情嚴重的話可能泛發到全身其他部位。同時可能伴有發熱惡寒、口乾、便祕溲赤等症狀,舌質紅,苔黃,脈搏強或微弱。

  3. 脾虛濕盛發皰:手足掌蹠部位出現深在性的水皰,可能聚集成羣或融合成大皰,皰壁較厚,不容易破裂,患者可能感到劇癢,皮膚一般不紅,水皰內部呈白色,破裂後可能露出糜爛的底面,乾燥吸收時表面可能有脫屑。常伴有乏力睏倦、腹脹便溏等症狀,脈搏緩慢,舌體較厚,舌苔多膩。

  4. 濕毒浸淫發皰:常發生在手掌和足蹠的魚際部位,表現為淺在性的水皰或小膿皰,劇烈搔癢,熱加重時症狀加劇,破裂後有水液流出,逐漸擴大到周圍皮膚,之後水皰或膿皰乾燥表面可能有角化脫屑,常同時伴有指趾間濕爛或灰甲。

鑒別分析:

濕熱蘊結發皰和毒熱熾盛發皰:這兩種發病都是因為濕熱內蘊。但前者多是因為濕熱困脾,脾失健運,水濕滯留在肌膚所致。後者則多為濕熱積聚成毒,或同時受到外界毒邪影響,使得濕毒凝滯,與熱相互結合,造成毒熱熾盛,或氣血被燒灼。臨床特點,這兩種發病雖然都會出現水皰和膿皰,但前者以水皰為主,後者以膿皰為主,前者多侷限在手掌和足蹠部位,後者則可能泛發到全身其他部位,前者一般無明顯全身證狀,後者常伴有發熱惡寒等全身不適,前者發病較緩慢,後者常突然發作。前者的臨床治療可使用清熱利濕法,常用的方劑是清熱除濕湯,後者宜使用清熱涼血,解毒除濕法,常用的方劑是解毒涼血湯。

脾虛濕盛發皰和濕毒浸淫發皰:前者多是由於飲食不當,傷及脾胃,使脾失健運,濕邪滯留在肌膚間,無法排泄所致。而後者多是因長時間居住在濕潤的地方或經常接觸水,導致水濕滲入皮膚而引起。因此,前者的發病較緩慢,表現為深在性的水皰,可能聚集成羣或融合成大皰,皰壁較厚,不容易破裂,治療上以健脾除濕為主,常用的方劑是健脾除濕湯。而後者常常發生在手掌的魚際部位或足蹠的腳弓部位,皮疹多為淺在性的小水皰,容易破裂,治療上常用解毒除濕湯加減。

參考文獻:

《外科正宗》:田螺皰多生在手足,突然發作,出現紫白黃泡,這是因為風濕侵襲脾經,不久後患處漸大脹痛。用針挑破泄除毒水,再塗上太乙膏。如果挑破後又有新泡出現,可以內服解毒瀉脾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