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低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專文討論小兒低熱及常見證候

小兒低熱是指小兒體溫波動在37.5℃至38℃之間。常伴隨著納呆、乏力和神疲等症狀。

在《諸病源候論》中,將小兒低熱稱為"溫壯",《證治準繩.幼科》解釋稱:"只是溫溫然,但不甚盛,這就是溫壯。"古代醫籍並沒有專文討論小兒低熱,但近年來小兒低熱病例頻繁,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討論。

常見證候

邪留肺衛低熱:長期低熱,溫溫然其勢不盛,稍有寒冷感,鼻塞流涕,乾咳少痰,舌紅,苔薄白,脈數或浮,指紋浮紅。

濕熱蘊結低熱:低熱纏綿,即使出汗暫時解除,但之後又會復熱,尤其在下午明顯,同時伴有納呆嘔噁,便溏尿量減少,口渴不想喝水,舌紅,苔膩,脈濡數,指紋隱隱內伏。

食滯脾胃低熱:身體溫度不高,尤其在下午明顯,腹部脹滿,打嗝,食慾不佳,噁心欲嘔,大便稀薄且有臭味或便祕,舌苔厚膩,脈滑實,指紋顏色偏紫。

疳積低熱:低熱不退,體質消瘦,毛髮乾枯,眼睛無光澤,喜歡睡覺和懶言,口饞易餓或食慾不佳,大便時便祕時稀溏,腹部脹脹可以觸摸到塊狀物,舌淡紅,苔薄白,脈細無力,指紋凸起,顏色淡紅。

氣虛低熱:低熱時多流汗,活動加劇時症狀加重,倦怠乏力,氣息短促,面色蒼白,食慾不振,舌苔薄白而有齒痕,少有舌苔,脈搏虛弱或浮大,指紋顏色淡紅且凸起。

陰虛低熱:下午身體感到發熱,或骨頭漸漸發熱,兩頰潮紅且有盜汗,口乾咽乾,口渴但不多喝水,大便偏乾,輕微症狀只有面部發燙,舌質紅,少有舌苔或無舌苔,脈細且數。

鑒別分析

邪留肺衛低熱與濕熱蘊結低熱:兩者皆與外界風邪有關,但邪氣滯留的部位不同,所以症狀也略有差異。前者多由於外感風邪治療不當,致使邪氣滯留在肺衛之間,積聚而成熱;後者多是因為暑濕邪氣侵襲,積聚在三焦之間,因此形成熱病。前者多發生在冬春季節,後者則常見於夏秋季節。辨別兩者的關鍵在於:邪留肺衛低熱表現為溫溫然,並不是很盛,略有寒冷感,同時伴有鼻塞流涕,乾咳少痰,指紋凸起且顏色偏紅;濕熱蘊結低熱則是纏綿時間較長,出汗暫時緩解但之後又出現發熱,還伴有納呆嘔噁,便溏尿量減少,指紋顏色隱約可見。治療方面,前者宜以疏風解表為主,可以使用銀翹散;後者宜以清化濕熱為主,可以使用甘露消毒丹等方劑。

食滯脾胃低熱與疳積低熱:這兩種情況都是虛實交織的症狀,但前者屬於實中夾虛,後者屬於虛中夾實。食滯脾胃低熱經常是由於乳食無節制,或過度攝取生冷肥甘食物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消化功能失常,食物滯留而形成熱病;疳積低熱則是因為喂養不當,過早斷乳,偏食或有異常飲食習慣,食物積聚形成疳積,長期下去削弱了氣血陰陽,引發發熱症狀。在臨床診斷中,前者主要表現為身體溫度不高,尤其在下午明顯,並伴有腹部脹滿,打嗝,大便有臭味,苔厚膩等食滯症狀;後者則是低熱不退,伴有乾燥的髮質,消瘦,精神萎靡,腹部有塊狀物等疳積症狀。在治療上,前者應該側重於消食導滯,健脾和胃,可以使用保和丸等方劑;後者應該著重於消除積聚和滋養身體。

參考資料

  • 惡風: 指感冒中頭風病的症狀和特徵。
  • 化濕: 指草藥等能夠排除體內濕氣和濕濁的作用。
  • 虛實: 指疾病的狀況或醫學診斷中,對病情的分類,有實證和虛證之分。
  • 消食導滯: 指通過藥物或其他療法來加快食物的消化和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