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熱肢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身熱肢寒

身熱肢寒是指在熱病週程中同時出現發熱和肢體冷感的症狀。《素問.厥論》中有提到"身熱"和"手足寒",而《傷寒論》中則描述了"熱深厥深"和"厥者,手足逆冷是也",並將身熱和肢寒作為一個主要症狀進行診斷和治療。後來的醫生們都遵從了宗仲景的觀點。身熱肢寒通常出現在外感熱病的早期,因風寒邪氣束縛在肌肉上,正邪相爭,身體發熱,同時四肢感到冷,但這種感覺只是暫時的,隨著熱勢增盛,四肢會變暖,所以這不屬於討論的範圍,詳細請參考"惡寒發熱"節。

常見證候

  1. 熱深厥深身熱肢寒:高燒不退,手足冰冷,頭痛胸悶,臉紅喘粗,煩躁譫妄,接著變得神志不清,小便呈黃色,舌頭紅絳且乾燥,脈搏滑躍且快速或洪脈。
  2. 陰盛格陽身熱肢寒:身體發熱且臉紅,喉嚨乾燥且疼痛;手足冰冷,下痢排出清水樣,舌苔淡白與脈搏弱細幾乎消失。

鑒別分析

  1. 熱深厥深身熱肢寒:多見於外感熱病的後期,外邪入侵體內,並逆流至心包;或是因暑熱邪氣壓迫內蔽所致。臨床上可以出現高燒不退、頭痛、臉紅、煩躁、喘粗,神志不清且言語錯亂,同時手足冰冷。如果是暑熱內侵,氣血鬱滯,症狀還包括胸悶、手足冰冷、口渴出汗、小便短而發紅,脈搏洪脈。這種情況下,病機是邪熱嚴重,逆流至內部而無法散發,熱深厥深。治療前者以排出體內的熱邪,清理心包為主,使用清營湯合併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加入羚羊角、鉤藤、石決明等;後者則使用清暑解熱的方法,給予白虎加人參湯或清暑益氣湯,並做相應的調整。

  2. 陰盛格陽身熱肢寒:多見於外感熱病的後期,誤用了出汗、嘔吐、下痢等治療方法後,陽氣衰弱,陰寒內盛,陰寒暴露在外部。臨床上可以觀察到身體發熱喉嚨乾燥,臉紅但四肢冰冷,下痢排出清水樣,脈搏微弱而幾乎無法感受。這種情況下,病機是陽氣虛弱,陰寒內盛,陰寒反抗陽氣。治療方法應該是溫暖陽氣,救治陰寒,通暢陽氣並恢復脈搏,使用通脈四逆湯加以調理。

上述兩種證形雖然都常見於外感熱病的後期,但一種是內部溫熱邪氣壓迫心包,無法溢出,熱深厥深;一種是熱病多次出汗後,陽氣受損,陰寒內生,或是風寒邪氣侵入三陰,陰寒和熱風並存,虛弱的陽氣被抵抗所封鎖。鑒別的要點是,前者的特徵是高燒和四肢冰冷,神志混亂,渴望喝水和脈搏快速,熱是致病因素,寒是表現;後者則以四肢冰冷,身體不反感寒冷,脈搏微弱和有停止的趨勢為特徵,寒冷是致病因素,熱是表現。在臨床上,必須仔細研究病因和病機,以免誤診。

【文獻引用】

《傷寒論.辨少陰病脈證並治》:"少陰病,下痢排出清水樣,內寒外熱,手足冰冷,脈搏微弱幾乎消失,身體並不厭冷,此人臉色紅赤,可能出現腹痛、嘔吐、喉嚨痛、下痢止不住,通脈四逆湯是主要的治療方法。"

《醫宗金鑒.傷寒心法要訣》:"外觀症狀表現為臉紅發熱並感到煩躁,有點像陽熱,但內部並不口渴,下痢排出清水樣,小便清白,指甲呈青白色,四肢冰冷,脈搏微弱,這是典型的陰寒虛證。適合使用通脈四逆湯冷服,從陰寒中恢復陽氣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