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轉脈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轉脈瘻是一種中醫病名,指的是頸項部形成的瘻管。這種疾病在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四中有描述。根據中醫的分類,頸部瘻可分為狼瘻、鼠瘻、螻蛄瘻、蜂瘻、蚍蜉瘻、蠐螬瘻、浮疽瘻、瘰癧瘻和轉脈瘻,共九種。

其中,轉脈瘻是由於飲酒過量,造成體內濕熱過盛,導致毒邪上攻,侵犯頸部淋巴結,形成癰腫。如果癰腫不及時治療而持續存在,就會發生化膿潰破,最終形成瘻管。此症起始時,頸項會有濯濯的感覺,脈搏也會像振動一樣轉動,患者會感到寒熱交替。此症的癥根在於小腸。

臨床上的症狀表現為頸部腫塊,伴有疼痛、發熱、寒戰、盜汗等。治療方法主要是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。可使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板藍根等中藥來清熱解毒並煎服,同時外用黃連膏來外敷。

如果瘻管已經形成,則可能需要進行手術切除。

一般情況下,轉脈瘻的預後良好。但如果治療不及時,瘻管可能會擴大,影響外觀,甚至引起其他併發症。

因此,如果出現頸部腫塊,伴有疼痛、發熱、寒戰、盜汗等症狀,應盡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