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水注是一種病名,它是由於腎虛受邪而不能通傳水液,導致水氣外散內漬,身體出現虛腫和腹部脹大。水注是中醫學中的九種注之一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.水注候》。該文指出,腎與膀胱合,共同主管水,而膀胱則是津液之府。腎氣平和時能正常通傳水液,但如果腎虛則會導致不能通傳,也就是無法將水液排出體外。同時,脾胃則負責消化水谷,脾胃是土的象徵,而土性剋水。當腎虛時,水氣會過度增加,導致脾胃虛弱無法抵抗水氣,從而使水氣流散至四肢,內漬五藏,造成身體虛腫、腹部脹大等症狀,這就是所謂的水注。

水注的病因可歸結為腎虛,也就是腎功能虛弱無法適當地通傳水液。這可以導致水液在體內停滯,引起水腫。水注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身體虛腫和腹部脹大,而水腫通常出現在下肢,嚴重時可能出現呼吸困難。治療水注的方法是補腎利水,常用的中藥有知母、黃柏、澤瀉、茯苓、白朮等。

為了預防水注,我們平時要注意飲食,避免攝入過多的鹽和糖,同時要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,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合理鍛煉身體,提高身體的抵抗力。

水注是一種常見的腎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一旦出現水腫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避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