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露不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惡露不下的概念

惡露不下是指在產後,胎兒娩出後,胞宮內的瘀血和濁液滯留不下,或雖有惡露流出卻非常少的情況。這種情況可以稱為惡露不下或者惡露不行。嚴重的情況可能會導致"三沖"急證,因此不能輕視。

常見的證候分析

  1. 氣滯惡露不下:產後惡露不下或流出不暢,伴有小腹脹痛,胸脅脹滿,脘悶食少,舌狀正常,脈搏沉弦。

  2. 血瘀惡露不下:產後惡露流出極少,顏色深紫,夾有血塊,腹部疼痛抵抗按壓,或者某些部位疼痛有硬塊感,舌頭呈紫色,舌苔薄白,脈搏沉細或沉澀。

  3. 寒凝惡露不下:產後惡露不下,小腹冷痛,喜歡熱敷,四肢冷,脣色蒼白,舌淡苔白,脈搏沉遲。

  4. 氣血雙虛惡露不下:產後惡露雖然有流出但突然停止,感覺到小腹下垂脹滿,但並不疼痛,還伴有頭暈耳鳴,心悸氣短,神疲疲倦,舌淡苔白,脈搏虛細。

鑒別分析

  1. 氣滯惡露不下和血瘀惡露不下:這兩種情況都屬於實證,但是氣滯惡露不下是由於氣滯引起,而血瘀惡露不下則是由於血液瘀滯造成的。氣滯惡露不下通常是由於臨產時情緒壓力過大或過度擔憂,導致氣機不順暢,氣滯引起血液凝結,從而造成惡露不流出,此時特點是小腹脹痛,胸脅脹滿。治療宜調理氣機活血,可使用香艾芎歸飲之類的方劑。血瘀惡露不下則是因為壅滯的血液在子宮內積聚而不流出,特點是腹部疼痛抵抗按壓,或者某些部位有堅塊感覺。治療宜活血祛瘀,可用生化湯。

  2. 血瘀惡露不下和寒凝惡露不下: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血分實證,但是病因和機制不同。前者是胞宮裡積聚的血液呈現瘀滯為主,而後者是由於風寒之邪阻滯血液循環,導致子宮內血液凝滯,因此以寒證為主。後者的辨識要點是小腹冷痛,喜歡溫熱敷,四肢冷,脈搏遲緩。治療重點在於溫經散寒,但應根據其他症狀選擇適當的方劑配伍使用,如伴有寒熱表證可用熟料五積散,伴有腹痛嘔吐或呼吸急促可用大溫經湯,腹部冷痛可使用香桂散,四肢厥冷且舌苔淡白偏實者可使用少腹逐瘀湯,舌苔淡白偏虛者可使用當歸生薑羊肉湯。

  3. 氣血雙虛惡露不下:這種情況多因為身體虛弱,氣血虧虧所致,或者由於滯產或難產耗損氣血,造成氣虛血少,沒有足夠的血液流出。辨識要點是小腹微脹而不痛,並且有頭暈耳鳴,心悸氣短,神疲倦怠,舌淡脈虛細弱。與其他情況不同,比較容易辨識。治療應該以益氣補血為主,輕微者可以使用聖愈湯,嚴重者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、歸脾湯等。如果虛弱無法補足,則需要進食養身,頻繁進行。

若產後惡露不下,且逆行而上,則會引起敗血沖心,敗血沖肺,敗血沖胃等,即所謂的"產後三沖",這是一個危重的病情,應該及時進行救治。

文獻參考

  • 《名醫類案.產後.滑伯仁案》:一位產婦出現惡露不行,臍部和腹部疼痛,頭痛身體感到寒冷和發燒,所有人都認為是感染感寒,給予了薑附溫身,結果體溫急劇上升,手腳抽搐不止,後服用了薑附後抽搐才停止,原因是燥劑激發了血液流動,致使風邪產生,患者出現口語不清,眼睛不停地轉動,檢查脈搏弦而快加重,臉色紅腫眼睛瞇起來,語言含糊難辨,舌頭變黑如煨木炭,舌苔乾燥無潤滑,胸部按壓沒有液體流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