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刺麻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針刺麻醉是一種針刺穴位以達到手術麻醉效果的新技術,簡稱針麻。它是在中國傳統的針刺治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項研究成果。針刺麻醉的理論基礎是通過針刺穴位,刺激經絡,調節陰陽,達到陰陽平衡,氣血調和,從而達到麻醉的效果。

針刺麻醉具有操作簡便、避免麻醉藥品的副作用、患者能在手術中保持清醒狀態、術後疼痛較輕、恢復較早等特點。針刺麻醉已廣泛地應用於多種手術,不同手術部位的效果各異,頭、頸、胸部的手術效果較好。此外,針刺麻醉也適用於心、肝、肺、腎功能不全,以及體衰和休克患者。

在臨床操作時,根據手術部位、手術病種等,可選擇循經取穴、辨證取穴、局部取穴等方法,選取適當穴位。針刺後可採用手法運針,也可使用電針和穴位注射的方法刺激穴位。有時也可適當使用少量輔助藥物,如鎮靜、鎮痛、局部麻醉或可影響中樞神經遞質的藥物等。

針刺麻醉的常用穴位包括頭部手術的百會、風池、合谷、太沖、內關、外關、三陰交、足三里等;頸部手術的大椎、風池、肩井、合谷、太沖、內關、外關、三陰交、足三里等;胸部手術的膻中、天突、中脘、足三里、三陰交等;腹部手術的關元、中脘、足三里、三陰交等;腰骶部手術的命門、腰陽關、委中、承山、崑崙、陽陵泉、太沖、三陰交等;四肢手術的曲池、合谷、太沖、內關、外關、三陰交、足三里等。

針刺麻醉的操作方法包括根據手術部位、手術病種等,選擇合適的穴位;用消毒針具消毒皮膚,在穴位上進行點刺或捻刺;根據手術需要,採用手法運針或電針的方法刺激穴位;在手術過程中,根據患者的反應,適當調整針刺的強度和時間。

在針刺麻醉的應用中,需注意以下事項:針刺麻醉前要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術前檢查,排除禁忌症;針刺麻醉時要注意操作規範,避免損傷皮膚和組織;針刺麻醉後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徵,做好術後護理。

雖然針刺麻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,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侷限性,如鎮痛不全、肌肉鬆弛不夠和內臟牽拉反應等。因此,在臨床應用時,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選擇合適的穴位和方法,並做好術前準備和術後護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