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兩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陰陽兩虛是指臟腑陰陽俱虛,或氣血兩虛,或腎陰陽俱虛的病證。這種病證可以是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,或陰陽俱損所引起的。在辨證方面,既有陽虛的見證,又有陰虛的見證,這種情況多見於素體虛弱及長期患病的患者。治療原則應該是陰陽雙補,根據陰陽虛損的情況,有所偏重,進行主次施治。
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中提到:“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生死之本始。”這段話指出陰陽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兩種基本對立統一力量,陰陽平衡則萬物可以生長,陰陽失衡則萬物會衰亡。人體是一個小宇宙,也存在著陰陽平衡,當陰陽失衡時,就可能會發生疾病。

陰陽兩虛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1、倦怠乏力,四肢無力,精神不振。 2、面色蒼白,目光無神。 3、心悸氣短,呼吸淺促。 4、腰膝酸軟,下肢無力。 5、食慾不振,大便溏薄。 6、小便清長,夜尿頻多。 7、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
對於陰陽兩虛的治療原則來說,應該是陰陽雙補,並根據陰陽虛損的情況,有所偏重,進行主次施治。

如果是陰虛為主,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等滋陰降火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
如果是陽虛為主,可以使用附子理中丸、右歸丸等溫補脾腎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
如果是陰陽兩虛同時伴有氣虛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、八珍湯等益氣健脾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
如果是陰陽兩虛同時伴有血虛,可以使用四物湯、歸脾湯等養血補血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
對於陰陽兩虛的治療,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,才能獲得良好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