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積而成痰飲。其證因飲在各經而異,《證治匯補》卷二:「在心則怔忡眩暈,在肺則喘急咳嗽,在脾則短氣痞滿,在肝則脅滿嚏痛,在腎則臍下悸動,在上則面浮,在下則跗腫,在胃中則胸滿口渴而水入即吐,在經絡則一臂不遂而復移一臂,在腸間則雷鳴泄瀉或為溺結與癃閉相似,在陽分不去,久則化氣與黃腫相似,在陰分不去,久則成形與積塊相似,在左脅者形同肥氣,在右脅者形同息賁。」治療初宜分消,次宜調養,虛宜溫中,久宜暖腎。參見懸飲、溢飲、痰飲、支飲條。

  1. 方劑劑型之一。如甘露飲、香薷飲等為飲中的方劑劑型。

  2. 飲食水谷之總稱。根據《素問.經脈別論》:「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火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」這段文字描述了飲食進入體內的過程及其與脾、肺、膀胱等器官的關係,提及了飲食水谷的整體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