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下利(中醫名詞,簡稱利)是指痢疾與泄瀉的統稱。後世將其區分為利和痢,利指泄瀉,痢指痢疾。

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記載,下利屬於陽明經病的一種。下利多因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、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。臨床上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、稀薄,甚至每日數十次,糞便呈黃色或白色,質地稀薄且有臭味,伴有腹痛、腹脹、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

下利的病因病機較為複雜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出現下利。

  2. 勞倦過度:勞倦過度會耗傷氣血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出現下利。

  3. 情志不遂:情志不遂會導致肝氣鬱結,影響脾胃功能,出現下利。

  4. 外感六淫: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侵襲人體,會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出現下利。

  5. 其他因素:腸道感染、寄生蟲感染、腫瘤等也可能導致下利。

下利的治療以清熱利濕、健脾和胃為主,常用的方藥有:

  • 葛根芩連湯:由葛根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解毒、利濕止瀉的功效。適用於外感風熱、濕熱內蘊所致的下利。
  • 白虎湯:由石膏、知母、粳米組成,具有清熱生津、止渴止瀉的功效。適用於陰虛內熱、津液不足所致的下利。
  • 參苓白朮散: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組成,具有健脾益氣、和胃止瀉的功效。適用於脾胃虛弱、氣血不足所致的下利。
  • 香砂六君丸: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砂仁、陳皮組成,具有健脾和胃、理氣止瀉的功效。適用於脾胃虛弱、氣滯濕阻所致的下利。

下利的預防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飲食宜清淡,避免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。
  2. 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3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接觸傳染源。
  5. 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下利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若出現下利的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