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發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小兒發黃

小兒發黃是指小兒出生後整個身體的皮膚、面容和小便呈現黃色的症狀。古代人對這種症狀有多種不同的名稱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之為「胎疸」,《嬰童百問》則稱之為「胎黃」。小兒出生後2至5天內,面容和全身皮膚會呈現黃色,有些輕微,有些則偏重。如果精神、食慾、睡眠都正常,這屬於生理性發黃,不需要特別討論。如果小兒百日以上至半歲,除了黃疸沒有其他症狀,只有皮膚和麪容微黃,這是胃熱的表現,並不屬於真正的發黃範圍。

常見證候

  1. 濕熱發黃:面容和皮膚呈鮮明的橘子色黃,汗液和小便都呈現黃色,染物也呈現黃色。伴有發熱、口渴、腹部脹滿、大便灰白或祕結、精神疲倦、不想吃奶、舌苔黃膩、指紋呈紫色停滯。

  2. 寒濕發黃:面容和皮膚呈暗淡無華的黃色,或呈煙燻般的暗黃色。精神疲倦、喜歡躺著、貪睡、不想吃奶、腹部脹滿、大便灰白或稀溏、小便顏色偏紅、舌苔白膩、指紋顏色淡紅。

鑒別分析

濕熱發黃和寒濕發黃都與濕邪有關。如果母體體內有濕熱的毒素,傳遞給胎兒,或者出生後受到濕熱的影響,濕邪積聚在脾胃,燻蒸肝膽,導致膽液外溢,滲入皮膚,就會出現身體發黃,這稱為「陽黃」。如果小兒先天體質不足,脾胃陽氣虛弱,濕濁不能運輸,內部受寒影響,或者陽黃久治不癒,陽氣受損,寒濕堵塞,就會出現身體發黃,這稱為「陰黃」。陽黃和陰黃的鑒別要點是:陽黃顏色鮮明,像橘子一樣,伴隨著身體發熱、口渴、胸悶腹滿、大便祕結、舌苔黃膩等實熱症狀;陰黃顏色暗淡,像煙燻一樣,伴隨著怕冷、四肢涼冷、食慾不振、大便稀溏、舌苔白膩等虛寒症狀。

陽黃的治療分為熱重和濕重兩種情況。如果熱邪偏重,應該清熱利濕,並輔以泄下,讓黃色從內部解決,代表方劑是茵陳蒿湯;如果濕邪偏重,應該利濕化濁,並輔以清熱,讓黃色從小便解決,代表方劑是茵陳五苓散。陰黃的治療分為脾胃虛寒和脾腎陽虛兩種情況。它們的鑒別點是,如果腹脹食量減少,怕冷大便稀溏,屬於脾胃虛寒,應該溫脾利濕,代表方劑是茵陳理中湯;如果出現寒冷四肢、大便灰白、小便過多,則屬於腎陽虛弱,應該溫腎利濕,代表方劑是茵陳四逆湯。

濕熱發黃和生理性發黃也有一些不同之處,需要進行鑒別。它們的共同點為:(1)兩眼發黃;(2)全身皮膚發黃。不同點為:(1)濕熱發黃沒有固定的時間,而生理性發黃通常在出生後的2至5天內自行消退;(2)濕熱發黃的顏色深且不能自行退去,而生理性發黃的顏色淺且可以自行退去;(3)濕熱發黃伴有發熱、口渴、便祕或尿赤、指紋顏色呈紫色停滯等實熱症狀,而生理性發黃則沒有其他症狀。

另外,如果小兒出生後不久即出現黃疸,顏色像煙燻一樣,持續不退,日漸加重,4至5個月都不消失,伴有面色無華、不想吃奶、腹脹氣急、大便灰白等症狀,這可能是與先天體質有關的陰黃。在臨床上,這種情況比較難治療。

【參考文獻】 《諸病源候論.小兒雜病諸侯》:「小兒在胎,若母體內有熱毒,燻蒸胎兒,使其在出生後全身呈現黃色,稱之為胎疸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