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外踝(也稱核骨)是人體足部的重要解剖結構,出自《靈樞·骨度》和《素問·骨空論》的記載。它位於足部外側,由腓骨下端向外突出。外踝與內踝一起構成了踝關節,對於人體的行走和站立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。外踝常見的疾病有外踝骨折和外踝扭傷。

外踝骨折是指外踝骨頭斷裂,通常是由外力直接作用於足部外側引起的。臨床上,外踝骨折常表現為外踝區域的疼痛、腫脹、皮下瘀血,有時還會伴有足部外翻畸形。醫生通常根據臨床表現和X光檢查來確診外踝骨折,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手法復位和外固定來修復骨折部位。

外踝扭傷是指外踝周圍的組織受到扭曲和損傷,多由外力間接作用於足部外側所引起。外踝扭傷的臨床表現與外踝骨折類似,包括外踝區域的疼痛、腫脹、皮下瘀血,有時也會伴有外翻畸形。診斷外踝扭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和X光檢查,治療方法包括局部冷敷、物理治療、按摩和外固定等。

總結來說,外踝是人體足部的重要結構,外踝骨折和外踝扭傷是常見的疾病。治療方法的選擇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