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陰白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外陰白斑

外陰白斑(也稱為女陰白斑)是指婦女陰部皮膚出現侷限性或瀰漫性的白色斑塊,可能會蔓延到兩側肢體內側、會陰區域和肛門,但很少侵犯尿道口和前庭。其症狀包括陰部瘙癢、皮膚乾燥、肥厚變白、失去彈性,甚至出現萎縮破潰的情況,並且可能伴有疼痛和燒灼感。

臨床病理檢查顯示非典型細胞增生,屬於中醫學中的「陰癢」、「陰疼」和「陰痛」範疇。外陰白斑的發生多因為肝經濕熱下注侵漬外陰,或是血虛肝旺、肝腎陰虛、腎陽虛衰等精血不能潤養外陰所致。

肝經濕熱引起的外陰白斑症狀包括陰部紅腫和發癢,皮膚色素減退,有時還伴有濕疹和帶有多種顏色的分泌物。治療方面,可以使用清肝瀉火的方法,例如使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
血虛肝旺引起的外陰白斑症狀包括外陰刺痛、瘙癢,局部皮膚乾燥變白,失去彈性,還可能伴有頭暈和目眩,月經不調等問題。治療方面,可以使用補陰活血和清肝化風的方法,例如使用蘇甲馬鞭散(驗方:蘇木15克,炙鱉甲15克,馬鞭草15克,生地30克,龍膽草9克,共研細末,每日3次,每次3克,或作湯煎)。

肝腎陰虛引起的外陰白斑,可能伴有頭暈和目眩、腰膝酸軟等症狀。治療方面,可以使用滋補肝腎的方法,例如使用二至丸加味進行治療。

腎陽虛衰可以使用溫腎助陽的方法治療,例如使用右歸飲。

局部治療方面可以使用燻洗法,方劑包括生川烏200克、生草烏200克、蛇床子150克、苦參150克、艾葉50克,將以上草藥加水4千克煎煮至2千克,再加入白礬150克和鹵水600克,繼續煎煮至1千克,用於局部外洗。

【外陰白斑古籍原文】

《諸病源候論》:陰癢者,陰部皮膚乾燥,瘙癢難忍,或有灼熱感。多因肝經濕熱下注侵漬外陰,或血虛肝旺、肝腎陰虛、腎陽虛衰等精血不能潤養外陰所致。

《外科正宗》:陰疼者,陰部皮膚乾燥、肥厚變白,失去彈性,甚至萎縮破潰,有疼痛及燒灼感。多因肝經濕熱下注侵漬外陰,或血虛肝旺、肝腎陰虛、腎陽虛衰等精血不能潤養外陰所致。

《醫林改錯》:陰痛者,陰部皮膚乾燥、肥厚變白,失去彈性,甚至萎縮破潰,有疼痛及燒灼感。多因肝經濕熱下注侵漬外陰,或血虛肝旺、肝腎陰虛、腎陽虛衰等精血不能潤養外陰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