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五疳

五疳是小兒常見的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,多由脾胃虛弱、飲食不節、感受外邪、或寄生蟲感染所致。其臨床表現主要包括消瘦、面色萎黃、食慾不振、腹脹、便溏、大便帶蟲、舌淡苔白、脈細弱等特徵。

病因

五疳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脾胃虛弱:小兒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完善,若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或進食不定時,將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從而引起五疳。

  2. 感受外邪:小兒的抵抗力較差,若受寒受熱、受風受濕,則會引起外邪侵襲,內傷脾胃,導致五疳。

  3. 寄生蟲感染:蛔蟲、蟯蟲、絛蟲等寄生蟲感染,會引起小兒消化吸收功能障礙,導致五疳。

臨床表現

五疳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消瘦、面色萎黃:因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營養吸收不良,引起消瘦與面色萎黃。

  2. 食慾不振、腹脹、便溏:因脾胃虛弱,運化功能受損,導致食物在腸道停滯,使食慾不振、腹脹、便溏。

  3. 大便帶蟲:寄生蟲感染導致大便帶蟲。

  4. 舌淡苔白、脈細弱:由於脾胃虛弱,舌質淡白,舌苔白,脈搏細弱。

治療與預防

五疳的治療主要以扶正祛邪為主,可根據病因和症狀選用相應的中藥治療。常用的中藥有香砂六君丸、參苓白朮散、小柴胡湯、葛根湯、烏梅丸等。

預防五疳的方法主要包括:

  1. 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不吃不潔食物。

  2.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勤洗手、勤剪指甲,避免亂抓鼻子和嘴巴。

  3. 定期進行體檢,早發現寄生蟲感染並及時治療。

  4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五疳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,如果治療不及時,可能會影響小兒的健康成長。因此,家長們應注意預防,一旦發現小兒有五疳的症狀,要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