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疳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鼻疳瘡

鼻疳瘡,又稱鼻疳、鼻疳蝕、鼻瘡、疳鼻等,是小兒常見的皮膚病,多發生在鼻下兩旁。症狀包括皮損呈丘疹、膿皰或結節,有滲液、糜爛,並伴隨鼻塞、流涕、鼻腔發紅和腫脹等。

病因

鼻疳瘡的病因主要有兩個方面:

  1. 肺胃積熱:小兒的脾胃功能尚未完善,消化功能較弱,容易積食生熱。熱邪上蒸於肺,引發肺熱上炎,灼傷鼻粘膜,導致鼻疳瘡的發生。
  2. 風濕之氣壅成內熱:風濕之氣侵襲人體,阻遏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長期鬱積化熱。熱邪上蒸於肺,灼傷鼻粘膜,引發鼻疳瘡。

治療方法

鼻疳瘡的治療以清肺胃濕熱為主。

  • 外用:可以使用黃連粉作為外敷。
  • 內服:可以口服青蛤散。

此外,還可以使用針灸和推拿等治療方法。

青蛤散

  • 配方:青蛤、白礬。
  • 製作:將去殼的青蛤和白礬研磨成細末,加入蜜糊,製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粒,空腹用溫水吞服。

針灸治療

可以針灸一些穴位,如肺俞、胃俞、大椎、曲池等,針灸時施以平補平瀉手法。

推拿治療

可以使用推天柱、推坎宮和推太陽等手法,以疏通經絡、促進血液循環和消散瘀血。

預防措施

鼻疳瘡的預防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保持口腔清潔,勤漱口,飯後刷牙。
  3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4. 注意天氣變化,避免受涼。
  5. 若有鼻疳瘡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