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骨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脫骨疽

脫骨疽,又稱脫疽,是指由於外傷或感染,局部組織發生壞死並向深部擴散,最終導致骨質脫落的一種急性化膿性壞死性疾病。多見於四肢末端,尤其是足趾。

發病原因

脫骨疽的發病與外傷、感染、血液循環障礙等因素有關。外傷是脫骨疽最常見的發病原因,外傷導致局部組織損傷,使細菌侵入,引發感染,進而導致組織壞死。感染也是脫骨疽的重要發病原因,局部感染使細菌大量繁殖,產生毒素,引起組織壞死。血液循環障礙也是脫骨疽的發病原因之一,血液循環障礙導致局部組織缺血缺氧,導致組織壞死。

臨床表現

脫骨疽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局部疼痛、紅腫、熱、脹、潰爛、壞死、脫落等症狀。早期表現為局部疼痛、紅腫、熱、脹,局部皮膚發紅、發熱,觸摸有灼熱感。隨著病情發展,局部皮膚出現潰爛,壞死組織逐漸脫落,露出骨質。晚期患者可出現全身症狀,如發熱、寒戰、乏力、食慾不振、消瘦等。

治療方法

脫骨疽的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,輔以抗生素治療和中醫中藥治療。手術的目的是切除壞死組織,清除感染源,促進傷口癒合。抗生素治療的目的是控制感染,預防感染擴散。中醫中藥治療的目的是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、活血化瘀、促進傷口癒合。

預後

脫骨疽的預後取決於病情嚴重程度、治療時機和治療方法等因素。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,預後一般較好。晚期診斷、晚期治療,預後較差。

脫骨疽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導致截肢甚至死亡。因此,一旦出現脫骨疽的症狀,應立即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