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抽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抽搐,又稱為搐,是一種手足頻頻伸縮抽掣的症狀,也被稱為瘛瘲。根據《醫碥》和《傷寒明理論》的記載,抽搐指的是手足頻頻伸縮。抽搐的病因病機主要包括外感風寒、內傷痰飲、肝陽上亢、陰虛火旺等。外感風寒侵襲人體、閉阻經絡、氣血失和,可以導致抽搐。內傷痰飲造成痰濁阻滯經絡、氣血不通,也可能導致抽搐。肝陽上亢會使肝陽偏亢,擾亂心神,進而導致抽搐。陰虛火旺則擾亂心神,引起抽搐。

抽搐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手足抽動、角弓反張、口眼歪斜、舌強語蹇、牙關緊閉和神志不清等。治療抽搐的方法主要包括疏風解表、化痰散結、平肝熄風和滋陰降火等。外感風寒可以使用麻黃湯、桂枝湯等藥物治療。內傷痰飲可以適用二陳湯、三子養親湯等藥物。對於肝陽上亢的情況,可以使用羚羊角鉤藤湯、天麻鉤藤飲等藥物治療。對於陰虛火旺的病機,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等藥物治療。

在預防抽搐方面,可以注意以下幾點:第一,保持溫暖,避免受寒。第二,保持情緒穩定,避免情緒激動。第三,注重飲食營養,多吃新鮮蔬果。第四,進行適量的運動,增強體質。第五,定期進行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