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濕鬱是一種由外濕侵襲體表肌膚而導致的病症,在《丹溪心法》卷三中有所提及。這種病的特點是感受到外濕,導致肌膚痠痛,並在陰雨天氣時症狀加劇。根據龔廷賢的說法,《萬病回春》卷二中描述了濕鬱的症狀為全身骨節疼痛,遇到潮濕天氣時尤為嚴重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中也有提到,霧露、風雨、濕潤的衣物都會使身體變得沉重疼痛,感覺頭部被包裹,容易感到倦怠且好睡,而在陰寒的環境中症狀更加嚴重,脈搏也呈現沉澀緩慢的情況。治療濕鬱的方法通常會選用濕鬱湯、升陽除濕湯等方劑。詳細的訊息可參考六鬱條。

濕鬱是指感受外濕,鬱於體表肌膚而致病。外濕是指由六淫之一的濕邪所引起的病證。濕邪的致病特點是重濁黏膩,易於阻遏氣機,阻礙水液代謝,使水濕停留在體內,引起一系列病理變化。

濕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全身酸重、疼痛。濕邪具有重濁黏膩的特點,易於阻遏氣機,使氣機不暢,氣血運行不利,導致全身酸重、疼痛。
  2. 頭重如裹。濕邪阻遏氣機,可導致氣血上逆,出現頭重如裹的症狀。
  3. 倦怠乏力。濕邪困阻氣機,使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全身倦怠乏力。
  4. 食慾不振、噁心嘔吐。濕邪阻遏脾胃運化,可導致食慾不振、噁心嘔吐。
  5. 大便溏泄、小便不利。濕邪阻遏氣機,可導致水液代謝障礙,出現大便溏泄、小便不利的症狀。
  6. 舌苔白膩,脈沉濡。濕邪的臨床表現在舌苔和脈象上主要表現為舌苔白膩,脈沉濡。

濕鬱的治療以祛濕解鬱為主要方法,常用方劑包括濕鬱湯、升陽除濕湯等。濕鬱湯的成分包括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豬苓、白術、薏苡仁、車前子、大腹皮、厚朴、陳皮和甘草。升陽除濕湯的成分包括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豬苓、白術、薏苡仁、車前子、大腹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升麻、柴胡、黃芩、半夏和天花粉。

濕鬱的預防主要是注意飲食調養,不吃生冷、油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,增加新鮮蔬果的攝入,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,適量運動,增強體質,提高抵抗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