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積

食積(食滯)是指飲食停滯不消,日久成積的病證。主要因飲食不節、過食生冷肥甘厚味、暴飲暴食、飲食不潔、情志不遂、肝氣鬱結、脾失健運等因素導致飲食停滯,進而引發食積。

食積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脘腹脹滿、噯氣、噁心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大便不暢等症狀。若食積久延,痰濕可能會化熱,出現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、舌苔黃膩等症狀。

治療食積主要以健脾消食為主,可使用保和丸、香砂六君丸等中成藥。若出現食積久延且伴有痰濕化熱的情況,可以使用清熱化痰、健脾消食的中藥治療。

食積的預防主要是飲食有節制,避免暴飲暴食,不食用生冷肥甘厚味的食物,不吃不潔的食物,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志不遂。

以下是一些食療方:

  • 山楂粥:山楂30克,粳米100克。山楂去核,加水煎煮取汁,加入粳米煮成粥。每日早晚各服1碗。具有消食健脾、化痰散積的功效。
  • 香砂六君丸:黨參15克,白朮15克,茯苓15克,陳皮10克,半夏10克,生薑10克,甘草6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具有健脾和胃、消食化積的功效。
  • 保和丸:山楂15克,神曲15克,麥芽15克,陳皮10克,半夏10克,茯苓10克,白朮10克,甘草6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具有消食健脾、和胃降逆的功效。

食積是中醫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發病原因複雜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因人而異。因此,在治療食積時,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辨證施治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