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鬈毛毒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鬈毛毒瘡

鬈毛毒瘡,又稱鬈毛瘡或鬈毛毒癰,是一種病名,指的是生於頭部的一種病證,其形狀如同蒲桃並且疼痛難忍。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了相關的治療方法,即使用一兩黃柏和二錢半乳香研末,加入槐花煎水調成餅狀,再貼於瘡口。

病因與臨床表現

鬈毛毒瘡的主要病因與肝鬱化火以及痰熱互結有關。肝臟在中醫理論中主要負責疏泄以及貯藏血液的功能,當肝氣鬱結、疏泄功能失調時,就會導致氣血不和,進而引發痰熱內生。痰熱內生會擾亂清陽,進而導致頭部出現疼痛、腫脹、化膿等症狀。

鬈毛毒瘡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頭部疼痛和腫脹,疼痛劇烈,可能會放射到耳後和後頸部。
  2. 局部皮膚會紅腫且熱痛,可以出現化膿和潰爛。
  3. 全身症狀,例如發熱、惡寒、頭暈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。

治療方法與預防

鬈毛毒瘡的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常用的中藥包括黃柏、黃連、赤芍、丹皮、乳香、沒藥和冰片等。可以將這些中藥研末之後外敷,或者煎水後用於洗患處。

在預防方面,需要注意飲食調理,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膩以及生冷等刺激性食物,以免加重病情。此外,保持頭部清潔,避免頭部受涼,可避免誘發本病的發生。

鬈毛毒瘡是一種嚴重的皮膚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。因此,一旦出現相關症狀,務必及時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