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

中醫古典籍記載「鼓脹」的經絡穴道清單(附原文)

鼓脹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,是指腹部脹滿、疼痛、拒按的一種病症。鼓脹的病因多與飲食不節、情志不遂、外感六淫等因素有關。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,易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水濕停聚,形成鼓脹。情志不遂,長期情志抑鬱、憂思悲恐等,可導致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水濕內停,形成鼓脹。外感六淫,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外邪侵襲人體,可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水濕停聚,形成鼓脹。

鼓脹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腹部脹滿、疼痛、拒按,大便溏薄,小便短赤,舌苔白膩,脈滑。根據鼓脹的不同病因,臨床上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:

  1. 飲食不節型:患者多有飲食不節、暴飲暴食的病史,腹部脹滿、疼痛,大便溏薄,舌苔白膩,脈滑。
  2. 情志不遂型:患者多有長期情志抑鬱、憂思悲恐等病史,腹部脹滿、疼痛,拒按,大便溏薄,舌苔白膩,脈弦。
  3. 外感六淫型:患者多有外感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病史,腹部脹滿、疼痛,大便溏薄,小便短赤,舌苔白膩,脈浮。

鼓脹的治療以健脾利濕、行氣消脹為主。可用香砂六君子湯、保和丸、四君子湯等方藥治療。鼓脹的預防應注意飲食調節,避免暴飲暴食,保持心情舒暢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:

公孫

公孫

  • 1.《針灸聚英》:「公孫,足大指本節後一寸。內踝前。脾之絡脈。別走陽明胃經。銅人。針四分。灸三壯。主寒瘧。不嗜食。癇氣。好太息。多寒熱汗出。病至則喜嘔。嘔已乃衰。頭面腫起。煩心狂言。多飲膽虛。厥氣上逆則霍亂。實則腸中切痛。瀉之。虛則鼓脹。補之。
  • 2.《針灸大成》:「足太陰之別絡,名曰公孫。去本節之後一寸,別走陽明。其別者,入絡腸胃,厥氣上逆則霍亂。實則腸中切痛,瀉之;虛則鼓脹,補之。
  • 3.《針灸大成》:「鼓脹:復溜中封公孫太白水分三陰交。
  • 4.《針灸大成》:「鼓脹:復溜公孫中封太白水分。
  • 5.《針灸逢源》:「足陽明之別。名曰豐隆。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。上絡頭項。合諸經之氣。下絡喉嗌。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。實則狂癲。虛則足不收。脛枯。取之所別也。足太陰之別。名曰公孫。去本節之後一寸。別走陽明。其別者入絡腸胃。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。虛則鼓脹。取之所別也。
  • 6.《針灸甲乙經》:「足太陰之別,名曰公孫,去本節後一寸,別走陽明。其別者,入絡腸胃。厥氣上逆則霍亂,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,取之所別。
  • 7.《金針秘傳》:「足陽明之別,名曰豐隆,去踝八寸,別走太陰;其別者,循脛骨外廉,上絡頭項,合諸經之氣,下絡喉嗌。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,實則狂巔,虛則足不收脛枯,取之所別也。足太陰之別,名曰公孫,去本節之後一寸,別走陽明,其別者,入絡腸胃。厥氣上逆則霍亂,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,取之所別也。
  • 8.《針灸集成》:「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,去本節之後一寸,別走陽明,其別者入絡腸胃,厥氣上逆則霍亂,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,取之所別也(靈樞)
  • 9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少衝、主太息煩滿。少氣悲驚。(千)行間、主不得太息。(見心痛。)凡好太息。不嗜食。多寒熱汗出。病至則喜嘔。嘔已乃衰。即取公孫及井俞。實則腸中切痛。厥。頭面腫起。煩心狂。多飲不嗜臥。虛則鼓脹。腹中氣滿熱痛。不嗜食。霍亂。公孫主之。商丘、(見腸鳴。
  • 10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脹痹滿。小腹尤大。巨闕、上管、主腹脹心腹滿。五里、主心下脹滿而痛。上氣。太白、(又見痢。)公孫、主腹脹食不化。鼓脹。腹中氣大滿。陰陵泉、主腹中脹。不嗜食。脅下滿。腹中盛水。脹逆不得臥。凡頭目癰腫。胸脅支滿。刺陷谷、出血立已。大鐘、主胸喘息脹。
  • 11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凡溫病身熱五日以上。汗不出。刺太泉留針一時取針。若未滿五日者。禁針。凡好太息。不嗜食多寒熱汗出。病至則喜嘔。嘔已乃衰。即取公孫及井俞。實則腸中切痛厥。頭面腫起。煩心狂。多飲。不嗜臥。虛則鼓脹。腹中氣大滿熱痛。不嗜食。霍亂。公孫主之。凡熱病煩心。
  • 12.《經絡全書》:「上府舍、腹結等穴,散於胸中,而止於大包。其內行而支者,自胃脘別上膈,注心中,而接乎手少陰經也)。其別,名曰公孫,去本節之後一寸,別走陽明;其別者,入絡腸胃。厥氣上逆則霍亂,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,取之所別也(足太陰之絡,名公孫,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,別走足陽明者也。
  • 13.《普濟方·針灸》:「足太陰之別。名曰公孫。去本節之後一寸。別走陽明。其別者。入絡腸胃。厥氣上逆。則霍亂。實則腸中切痛。虛則鼓脹。取之所別也。足太陰之筋。起於大趾之端內側。上結於內踝。其直者。上結於膝內輔骨。上循陰股。結於髀。聚於陰器。上腹。結於臍。循腹裡。結於脅。
  • 14.《普濟方·針灸》:「_公孫_(在大指本節之後一寸。別走陽明。太陰絡也。灸三壯。主瘧不嗜食。多寒熱汗出。實則腹中切痛。厥。頭面腫起。煩心狂飲不嗜臥。虛則鼓脹。腹中氣大滿。熱痛不嗜飲。霍亂)。
  • 15.《普濟方·針灸》:「凡好太息。不嗜食。多寒。熱汗出。病至則喜嘔。嘔已乃衰。即取公孫井俞。實則腸中切痛。厥頭面腫。起煩心狂。多飲。不嗜臥。虛則鼓脹。腹中氣大滿。熱痛不嗜食。霍亂。公孫主之。
  • 16.《普濟方·針灸》:「凡好太息。不嗜食。多寒熱。汗出。病至則喜嘔。嘔已乃衰。穴取公孫。井俞。實則腸中切痛。厥頭面腫。起煩心狂。多飲不嗜臥。虛則鼓脹。腹中氣滿。熱痛不嗜食。霍亂。公孫主之。
  • 17.《普濟方·針灸》:「治腹脹食不化。鼓脹。腹中氣大滿。穴公孫,太白
  • 18.《針灸問答》:「答:公孫節後一寸取,足太陰絡走陽明,三壯四分主何病,厥氣上逆霍亂尋。(注:公孫穴,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,足太陰絡,別走陽明。三壯,四分。主治寒瘧不食,癇氣好太息,多寒熱,汗出,病至則嘔,嘔已乃衰,頭面腫起,煩心狂言,膽虛厥氣上逆,霍亂。實則腸中切痛,瀉之;虛則鼓脹,補之。)
  • 19.《針灸問答》:「脾之別絡是公孫,拇節後寸走陽明,主治腸胃厥氣逆,補腹鼓脹瀉腸疼。
  • 20.《勉學堂針灸集成》:「_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_,去本節之後一寸,別走陽明。其別者,入絡腸胃。厥氣上逆則霍亂,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,取之所別也。(《靈樞》)
  • 21.《針方六集》:「足太陰之別,名曰公孫。去本節後一寸。厥氣上逆則霍亂;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。
  • 22.《針方六集》:「公孫二穴,治脾虛不食,好太息,癇氣,霍亂,寒瘧,面腫,煩心狂言,多飲,膽虛氣逆,腹脹食積,病至喜嘔,嘔已病衰,實則腸中切痛,宜瀉;虛則鼓脹,宜補。如本節紅腫者,宜出血。諸病宜下不下者,取此穴。公孫為八法之一,以其合衝脈會陰維於心胸也。

水分

水分

  • 1.《針灸大成》:「**◎水分:**主鼓脹繞臍,堅滿不食,分利水道,止泄。
  • 2.《針灸大成》:「鼓脹:復溜中封公孫太白水分三陰交。
  • 3.《針灸大成》:「鼓脹:復溜公孫中封太白水分。
  • 4.《刺灸心法要訣》:「_【注】_,水分穴,主治鼓脹堅硬,肚臍突出,小便不利。灸五壯,禁針。孕婦不可灸。神闕穴,主治百病及老人虛人泄瀉,又治產後腹脹,小便不通,小兒脫肛等證。灸三壯,禁針。一法:納炒乾淨鹽填滿臍上,加厚姜一片蓋定,上加艾炷,灸百壯,或以川椒代鹽亦妙。
  • 5.《針灸集成》:「針灸法:腹中膨脹取內庭。○水蠱取偏歷。○鼓脹取臍上下左右各刺二寸二分。○單鼓脹取水分,針入一寸半,或灸五十壯。○脹滿取足三里,瀉之。○凡脹皆取三里,是脹之要穴也。○又取中脘、氣海,或針或灸(綱目)。
  • 6.《勉學堂針灸集成》:「_脹滿_,針灸法:腹中膨脹,取內庭。水蠱,取偏歷。鼓脹,取臍上下、左右各刺二寸二分。單鼓脹取水分,針入一寸半或灸五十壯。脹滿,取足三里瀉之。凡脹皆取三里,是脹之要穴也;,又取中脘、氣海,或針或灸。(《綱目》)

水道

水道

  • 1.《針灸大成》:「**◎水分:**主鼓脹繞臍,堅滿不食,分利水道,止泄。

三陰交

三陰交

  • 1.《針灸大成》:「鼓脹:復溜中封公孫太白水分三陰交。

中封

中封

  • 1.《針灸大成》:「鼓脹:復溜中封公孫太白水分三陰交。
  • 2.《針灸大成》:「鼓脹:復溜公孫中封太白水分。
  • 3.《刺灸心法要訣》:「中封主治遺精病,陰縮五淋溲便難,鼓脹癭氣隨年灸,三里合灸步履艱。
  • 4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。灸中封五十壯。或不滿五十壯。老少加減。又云、此二穴、喉腫厥逆五臟所苦鼓脹並主之。
  • 5.《普濟方·針灸》:「治鼓脹並水腫。穴中封。灸二百壯。
  • 6.《普濟方·針灸》:「治筋攣陰縮入腹。相引痛。穴中封。灸五十壯。或不滿五十壯。老少加減。又云。此二穴。喉腫厥逆。五臟所苦鼓脹。並主之。

太白

太白

  • 1.《針灸大成》:「鼓脹:復溜中封公孫太白水分三陰交。
  • 2.《針灸大成》:「鼓脹:復溜公孫中封太白水分。
  • 3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脹痹滿。小腹尤大。巨闕、上管、主腹脹心腹滿。五里、主心下脹滿而痛。上氣。太白、(又見痢。)公孫、主腹脹食不化。鼓脹。腹中氣大滿。陰陵泉、主腹中脹。不嗜食。脅下滿。腹中盛水。脹逆不得臥。凡頭目癰腫。胸脅支滿。刺陷谷、出血立已。大鐘、主胸喘息脹。
  • 4.《普濟方·針灸》:「治腹脹食不化。鼓脹。腹中氣大滿。穴公孫,太白

復溜

復溜

  • 1.《針灸大成》:「鼓脹:復溜中封公孫太白水分三陰交。
  • 2.《針灸大成》:「鼓脹:復溜公孫中封太白水分。
  • 3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商丘、治腹脹腸鳴不便。脾虛令人不樂。身寒善太息。心悲氣逆。復溜、治腹雷鳴。(見鼓脹。)督俞、療腹痛雷鳴。(明見腹痛。)承滿、療腸鳴腹脹。上喘氣逆。(下)陽綱、療食飲不下。腹中雷鳴。腹滿䐜脹。大便泄。消渴。身熱面目黃。不嗜食。怠惰。(下)千云、主腸鳴。

豐隆

豐隆

  • 1.《針灸逢源》:「足陽明之別。名曰豐隆。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。上絡頭項。合諸經之氣。下絡喉嗌。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。實則狂癲。虛則足不收。脛枯。取之所別也。足太陰之別。名曰公孫。去本節之後一寸。別走陽明。其別者入絡腸胃。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。虛則鼓脹。取之所別也。
  • 2.《金針秘傳》:「足陽明之別,名曰豐隆,去踝八寸,別走太陰;其別者,循脛骨外廉,上絡頭項,合諸經之氣,下絡喉嗌。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,實則狂巔,虛則足不收脛枯,取之所別也。足太陰之別,名曰公孫,去本節之後一寸,別走陽明,其別者,入絡腸胃。厥氣上逆則霍亂,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,取之所別也。

神闕

神闕

  • 1.《刺灸心法要訣》:「_【注】_,水分穴,主治鼓脹堅硬,肚臍突出,小便不利。灸五壯,禁針。孕婦不可灸。神闕穴,主治百病及老人虛人泄瀉,又治產後腹脹,小便不通,小兒脫肛等證。灸三壯,禁針。一法:納炒乾淨鹽填滿臍上,加厚姜一片蓋定,上加艾炷,灸百壯,或以川椒代鹽亦妙。
  • 2.《普濟方·針灸》:「治腹脹身腫。穴建里治身腫鼓脹。腸鳴如流水聲。穴神闕

大鐘

大鐘

  • 1.《針灸素難要旨》:「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,取之所別也。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,當踝後繞跟,別走太陽;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,外貫腰脊。其病氣逆則煩悶,實則閉癃,虛則腰痛,取之所別也。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,去內踝五寸,別走少陽;其別者徑脛上睪結於莖。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,實則挺長,虛則暴癢,取之所別也。
  • 2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脹痹滿。小腹尤大。巨闕、上管、主腹脹心腹滿。五里、主心下脹滿而痛。上氣。太白、(又見痢。)公孫、主腹脹食不化。鼓脹。腹中氣大滿。陰陵泉、主腹中脹。不嗜食。脅下滿。腹中盛水。脹逆不得臥。凡頭目癰腫。胸脅支滿。刺陷谷、出血立已。大鐘、主胸喘息脹。

蠡溝

蠡溝

  • 1.《針灸素難要旨》:「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,取之所別也。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,當踝後繞跟,別走太陽;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,外貫腰脊。其病氣逆則煩悶,實則閉癃,虛則腰痛,取之所別也。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,去內踝五寸,別走少陽;其別者徑脛上睪結於莖。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,實則挺長,虛則暴癢,取之所別也。

中脘

中脘

  • 1.《針灸集成》:「針灸法:腹中膨脹取內庭。○水蠱取偏歷。○鼓脹取臍上下左右各刺二寸二分。○單鼓脹取水分,針入一寸半,或灸五十壯。○脹滿取足三里,瀉之。○凡脹皆取三里,是脹之要穴也。○又取中脘、氣海,或針或灸(綱目)。
  • 2.《勉學堂針灸集成》:「_脹滿_,針灸法:腹中膨脹,取內庭。水蠱,取偏歷。鼓脹,取臍上下、左右各刺二寸二分。單鼓脹取水分,針入一寸半或灸五十壯。脹滿,取足三里瀉之。凡脹皆取三里,是脹之要穴也;,又取中脘、氣海,或針或灸。(《綱目》)

內庭

內庭

  • 1.《針灸集成》:「針灸法:腹中膨脹取內庭。○水蠱取偏歷。○鼓脹取臍上下左右各刺二寸二分。○單鼓脹取水分,針入一寸半,或灸五十壯。○脹滿取足三里,瀉之。○凡脹皆取三里,是脹之要穴也。○又取中脘、氣海,或針或灸(綱目)。
  • 2.《勉學堂針灸集成》:「_脹滿_,針灸法:腹中膨脹,取內庭。水蠱,取偏歷。鼓脹,取臍上下、左右各刺二寸二分。單鼓脹取水分,針入一寸半或灸五十壯。脹滿,取足三里瀉之。凡脹皆取三里,是脹之要穴也;,又取中脘、氣海,或針或灸。(《綱目》)

足三里

足三里

  • 1.《針灸集成》:「針灸法:腹中膨脹取內庭。○水蠱取偏歷。○鼓脹取臍上下左右各刺二寸二分。○單鼓脹取水分,針入一寸半,或灸五十壯。○脹滿取足三里,瀉之。○凡脹皆取三里,是脹之要穴也。○又取中脘、氣海,或針或灸(綱目)。
  • 2.《勉學堂針灸集成》:「_脹滿_,針灸法:腹中膨脹,取內庭。水蠱,取偏歷。鼓脹,取臍上下、左右各刺二寸二分。單鼓脹取水分,針入一寸半或灸五十壯。脹滿,取足三里瀉之。凡脹皆取三里,是脹之要穴也;,又取中脘、氣海,或針或灸。(《綱目》)

氣海

氣海

  • 1.《針灸集成》:「針灸法:腹中膨脹取內庭。○水蠱取偏歷。○鼓脹取臍上下左右各刺二寸二分。○單鼓脹取水分,針入一寸半,或灸五十壯。○脹滿取足三里,瀉之。○凡脹皆取三里,是脹之要穴也。○又取中脘、氣海,或針或灸(綱目)。
  • 2.《勉學堂針灸集成》:「_脹滿_,針灸法:腹中膨脹,取內庭。水蠱,取偏歷。鼓脹,取臍上下、左右各刺二寸二分。單鼓脹取水分,針入一寸半或灸五十壯。脹滿,取足三里瀉之。凡脹皆取三里,是脹之要穴也;,又取中脘、氣海,或針或灸。(《綱目》)

偏歷

偏歷

  • 1.《針灸集成》:「針灸法:腹中膨脹取內庭。○水蠱取偏歷。○鼓脹取臍上下左右各刺二寸二分。○單鼓脹取水分,針入一寸半,或灸五十壯。○脹滿取足三里,瀉之。○凡脹皆取三里,是脹之要穴也。○又取中脘、氣海,或針或灸(綱目)。
  • 2.《勉學堂針灸集成》:「_脹滿_,針灸法:腹中膨脹,取內庭。水蠱,取偏歷。鼓脹,取臍上下、左右各刺二寸二分。單鼓脹取水分,針入一寸半或灸五十壯。脹滿,取足三里瀉之。凡脹皆取三里,是脹之要穴也;,又取中脘、氣海,或針或灸。(《綱目》)

承滿

承滿

  • 1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商丘、治腹脹腸鳴不便。脾虛令人不樂。身寒善太息。心悲氣逆。復溜、治腹雷鳴。(見鼓脹。)督俞、療腹痛雷鳴。(明見腹痛。)承滿、療腸鳴腹脹。上喘氣逆。(下)陽綱、療食飲不下。腹中雷鳴。腹滿䐜脹。大便泄。消渴。身熱面目黃。不嗜食。怠惰。(下)千云、主腸鳴。

商丘

商丘

  • 1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商丘、治腹脹腸鳴不便。脾虛令人不樂。身寒善太息。心悲氣逆。復溜、治腹雷鳴。(見鼓脹。)督俞、療腹痛雷鳴。(明見腹痛。)承滿、療腸鳴腹脹。上喘氣逆。(下)陽綱、療食飲不下。腹中雷鳴。腹滿䐜脹。大便泄。消渴。身熱面目黃。不嗜食。怠惰。(下)千云、主腸鳴。
  • 2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少衝、主太息煩滿。少氣悲驚。(千)行間、主不得太息。(見心痛。)凡好太息。不嗜食。多寒熱汗出。病至則喜嘔。嘔已乃衰。即取公孫及井俞。實則腸中切痛。厥。頭面腫起。煩心狂。多飲不嗜臥。虛則鼓脹。腹中氣滿熱痛。不嗜食。霍亂。公孫主之。商丘、(見腸鳴。

陽綱

陽綱

  • 1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商丘、治腹脹腸鳴不便。脾虛令人不樂。身寒善太息。心悲氣逆。復溜、治腹雷鳴。(見鼓脹。)督俞、療腹痛雷鳴。(明見腹痛。)承滿、療腸鳴腹脹。上喘氣逆。(下)陽綱、療食飲不下。腹中雷鳴。腹滿䐜脹。大便泄。消渴。身熱面目黃。不嗜食。怠惰。(下)千云、主腸鳴。

督俞

督俞

  • 1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商丘、治腹脹腸鳴不便。脾虛令人不樂。身寒善太息。心悲氣逆。復溜、治腹雷鳴。(見鼓脹。)督俞、療腹痛雷鳴。(明見腹痛。)承滿、療腸鳴腹脹。上喘氣逆。(下)陽綱、療食飲不下。腹中雷鳴。腹滿䐜脹。大便泄。消渴。身熱面目黃。不嗜食。怠惰。(下)千云、主腸鳴。

少衝

少衝

  • 1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少衝、主太息煩滿。少氣悲驚。(千)行間、主不得太息。(見心痛。)凡好太息。不嗜食。多寒熱汗出。病至則喜嘔。嘔已乃衰。即取公孫及井俞。實則腸中切痛。厥。頭面腫起。煩心狂。多飲不嗜臥。虛則鼓脹。腹中氣滿熱痛。不嗜食。霍亂。公孫主之。商丘、(見腸鳴。

行間

行間

  • 1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少衝、主太息煩滿。少氣悲驚。(千)行間、主不得太息。(見心痛。)凡好太息。不嗜食。多寒熱汗出。病至則喜嘔。嘔已乃衰。即取公孫及井俞。實則腸中切痛。厥。頭面腫起。煩心狂。多飲不嗜臥。虛則鼓脹。腹中氣滿熱痛。不嗜食。霍亂。公孫主之。商丘、(見腸鳴。

不容

不容

  • 1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(明見便赤)章門、療積聚氣。(見積聚。)膻中、岐伯云療積氣成噎。(下)三里、(見腹堅)不容、療積氣。(見腹痛。)章門、療積氣如石。(見鼓脹。)梁門、主胸下積氣。

梁門

梁門

  • 1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(明見便赤)章門、療積聚氣。(見積聚。)膻中、岐伯云療積氣成噎。(下)三里、(見腹堅)不容、療積氣。(見腹痛。)章門、療積氣如石。(見鼓脹。)梁門、主胸下積氣。

章門

章門

  • 1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(明見便赤)章門、療積聚氣。(見積聚。)膻中、岐伯云療積氣成噎。(下)三里、(見腹堅)不容、療積氣。(見腹痛。)章門、療積氣如石。(見鼓脹。)梁門、主胸下積氣。

膻中

膻中

  • 1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(明見便赤)章門、療積聚氣。(見積聚。)膻中、岐伯云療積氣成噎。(下)三里、(見腹堅)不容、療積氣。(見腹痛。)章門、療積氣如石。(見鼓脹。)梁門、主胸下積氣。

巨闕

巨闕

  • 1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脹痹滿。小腹尤大。巨闕、上管、主腹脹心腹滿。五里、主心下脹滿而痛。上氣。太白、(又見痢。)公孫、主腹脹食不化。鼓脹。腹中氣大滿。陰陵泉、主腹中脹。不嗜食。脅下滿。腹中盛水。脹逆不得臥。凡頭目癰腫。胸脅支滿。刺陷谷、出血立已。大鐘、主胸喘息脹。

陰陵泉

陰陵泉

  • 1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脹痹滿。小腹尤大。巨闕、上管、主腹脹心腹滿。五里、主心下脹滿而痛。上氣。太白、(又見痢。)公孫、主腹脹食不化。鼓脹。腹中氣大滿。陰陵泉、主腹中脹。不嗜食。脅下滿。腹中盛水。脹逆不得臥。凡頭目癰腫。胸脅支滿。刺陷谷、出血立已。大鐘、主胸喘息脹。

陷谷

陷谷

  • 1.《針灸資生經》:「脹痹滿。小腹尤大。巨闕、上管、主腹脹心腹滿。五里、主心下脹滿而痛。上氣。太白、(又見痢。)公孫、主腹脹食不化。鼓脹。腹中氣大滿。陰陵泉、主腹中脹。不嗜食。脅下滿。腹中盛水。脹逆不得臥。凡頭目癰腫。胸脅支滿。刺陷谷、出血立已。大鐘、主胸喘息脹。

大包

大包

  • 1.《經絡全書》:「上府舍、腹結等穴,散於胸中,而止於大包。其內行而支者,自胃脘別上膈,注心中,而接乎手少陰經也)。其別,名曰公孫,去本節之後一寸,別走陽明;其別者,入絡腸胃。厥氣上逆則霍亂,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,取之所別也(足太陰之絡,名公孫,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,別走足陽明者也。

府舍

府舍

  • 1.《經絡全書》:「上府舍、腹結等穴,散於胸中,而止於大包。其內行而支者,自胃脘別上膈,注心中,而接乎手少陰經也)。其別,名曰公孫,去本節之後一寸,別走陽明;其別者,入絡腸胃。厥氣上逆則霍亂,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,取之所別也(足太陰之絡,名公孫,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,別走足陽明者也。

腹結

腹結

  • 1.《經絡全書》:「上府舍、腹結等穴,散於胸中,而止於大包。其內行而支者,自胃脘別上膈,注心中,而接乎手少陰經也)。其別,名曰公孫,去本節之後一寸,別走陽明;其別者,入絡腸胃。厥氣上逆則霍亂,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,取之所別也(足太陰之絡,名公孫,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,別走足陽明者也。

下脘

下脘

  • 1.《普濟方·針灸》:「治喉腫厥逆。五臟所苦。鼓脹。灸下脘各五十壯。老人加之。小兒隨年壯。

建里

建里

  • 1.《普濟方·針灸》:「治腹脹身腫。穴建里治身腫鼓脹。腸鳴如流水聲。穴神闕

四滿

四滿

  • 1.《普濟方·針灸》:「治失精筋攣。陰縮入腹。相引痛。穴灸四滿各五十壯。大人加之。小兒隨年壯。此二穴。喉腫厥逆。五臟所苦。鼓脹並主之。

會陰

會陰

  • 1.《針方六集》:「公孫二穴,治脾虛不食,好太息,癇氣,霍亂,寒瘧,面腫,煩心狂言,多飲,膽虛氣逆,腹脹食積,病至喜嘔,嘔已病衰,實則腸中切痛,宜瀉;虛則鼓脹,宜補。如本節紅腫者,宜出血。諸病宜下不下者,取此穴。公孫為八法之一,以其合衝脈會陰維於心胸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