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書籍《 丹溪手鏡 》線上閱讀
西元1281-1358年
序
序
醫家源流
卷之上
- 評脈(一)
- 察視(二)
- 五臟(三)
- 汗吐下溫水火刺灸八法(四)
- 五臟虛實(五)
- 五臟絕死(六)
- 脈(七)
- 周身經穴(八)
- 傷寒(九)
- 六經(十)
- 時行疫癘(十一)
- 濕(十二)
- 寒熱往來(十三)
- 惡寒(十四)
- 背惡寒(十五)
- 惡風(十六)
- 發熱(十七)
- 潮熱(十八)
- 煩熱(十九)
- 汗後熱(二十)
- 自汗(二十一)
- 盜汗(二十二)
- 頭汗(二十三)
- 手足汗(二十四)
- 無汗(二十五)
- 頭痛(二十六)
- 項強(二十七)
- 頭眩(二十八)
- 胸滿(二十九)原缺。
- 脅滿(三十)原缺。
- 心下滿(三十一)
- 腹滿並痛(三十二)
- 小腹滿(三十三)
- 虛煩(三十四)
- 煩躁(三十五)
- 懊(三十六)
- 不得眠卧(三十七)
- 喜眠(三十八)
- 舌上胎(三十九)
- 衄(四十)
- 噦(四十一)
- 咳(四十二)
- 喘(四十三)
- 吐嘔(四十四)
- 悸(四十五)
- 渴(四十六)
- 振(四十七)
- 戰慄(四十八)
- 四逆(厥附四十九)
- 鄭聲(五十)
- 短氣(五十一)
- 搖頭(五十二)
- 螈(五十三)
- 不仁(五十四)
- 直視(五十五)
- 鬱冒(五十六)
- 動氣(五十七)
- 自利(五十八)
- 筋惕(五十九)
- 熱入血室(六十)
- 發黃(六十一)
- 狂(六十二)
- 霍亂(六十三)
- 蓄血(六十四)
- 勞復(六十五)
- 易(六十六)
- 目瞪(六十七)
- 發斑(六十八)
- 狐惑(六十九)
- 蛔厥(七十)
- 兩感(七十一)
- 咽痛(七十二)
- 身痛(七十三)
- 小便不利數(七十四)
- 四證類傷寒(表裡附七十五)
卷之中
- 傷寒方論(一)
- 發明五味陰陽寒熱傷寒湯丸藥性(二)
- 雜病分氣血陰陽(三)
- 惡寒(四)
- 熱煩(附勞五)
- 疸(六)
- 瘧(七)
- 中暑(八)
- 厥(九)
- 痿(十)
- 痹(十一)
- 麻木(十二)
- 痛風(十三)
- 破傷風(十四)
- 厲風(十五)
- 冷丹(十六)
- 肺風(十七)
- 中風(十八)
- 香港腳(十九)
- 歷節風(二十)
- 吐衄(二十一)
- 下血(二十二)
- 溺血(二十三)
- 霍亂(二十四)
- 下利(二十五)
- 泄瀉(二十六)
- 小便淋閉(二十七)
- 小便不禁(二十八)
- 結燥便閉(腎臟風附二十九)
- 頭痛(三十)
- 目痛(三十一)
- 腦痛(三十二)
- 眉眶骨痛(三十三)
- 目泣淚目黃(三十四)
- 眩暈(三十五)
- 心腹痛(三十六)
- 腹痛(三十七)
- 腰痛(腰軟附三十八)
- 肩背痛(三十九)
- 背胛節痛(四十)
- 腰胯腫痛(四十一)
- 脅痛(四十二)
- 身體痛(四十三)
- 癆瘵(四十四)
- 喉痹(四十五)
- 蝦蟆瘟(四十六)
- 口甘苦(四十七)
- 舌(四十八)
- 目(四十九)
- 耳(五十)
- 鼻(五十一)
- 齒(五十二)
卷之下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