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帝內經循行路線:《靈樞‧經脈》:膀胱足太陽之脈,起于目內眥,上額,交巔(1) 其支者:從巔至耳上角。其直者: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(2),循肩膊(3),挾脊(4)抵腰中,入循膂(5),絡腎,屬膀胱。其支者:從腰中,下挾脊,貫臀,入腘中。其支者: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,挾脊內,過髀樞(6) ,循脾外後廉下合腘中:以下貫踹內,出外踝(7)之後,循京骨(8)至小指外側。
【註釋】
1. 交巔:「交」者,交會之意;「巔」者,乃指頭頂正中高點,當百會穴處。
2. 項:後頸部。
3. 肩膊:指肩胛區。
4. 挾脊:指挾行脊柱兩旁。
5. 膂:挾脊兩旁的肌肉。
6. 髀樞:當股骨大轉子部,環跳穴所在。
7.外踝:腓骨下端的突出處。
8.京骨:足外側小趾本節後突出的半圓骨,即第五蹠骨粗隆。又為穴名。
【語譯】
足太陽膀胱經:從內眼角開始(睛明),上行額部(攢竹、眉衝、曲差;會神庭、頭臨泣),交會于頭頂(五處、承光、通天;會百會)。它的支脈: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(會曲鬢、率谷、浮白、頭竅陰、完骨)。
其直行主幹:從頭頂入內絡于腦(絡卻、玉枕;會腦戶、風府),復出項部(天柱)分開下行:一支沿肩胛內側,夾脊旁(會大椎、陶道;經大杼、風門、肺俞、厥陰俞、心俞、督俞、膈俞),到達腰中(肝俞、膽俞、脾俞、胃俞、三焦俞、腎俞),進入脊旁筋肉,絡于腎,屬於膀胱(氣海俞、大腸俞、關元俞、小腸俞、膀胱俞、中膂俞、白環俞)。一支從腰中分出,夾脊旁,通過臂部(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、會陽、承扶),進入窩中(殷門、委中)。
背部另一支脈: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,通過肩胛(附分、魄戶、膏肓俞、神堂、、膈關、魂門、陽綱、意舍、胃倉、肓門、志室、胞肓、秩邊),經過髖關節部(會環跳穴),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(浮郄、委陽),會合于窩中(委中):由此向下通過腓腸肌部(合陽、承筋、承山),出外踝後方(飛揚、跗陽、崑崙),沿第五跖骨粗隆(僕參、申脈、金門、京骨),到小趾的外側(束骨、足通谷、至陰),下接足少陰腎經。
黃帝內經異常症狀: 【病侯】《靈樞‧經脈》:是動脈則病:沖頭痛,目似脫,項加拔,脊痛,腰似折,脾不可以曲,腘加結,踹如裂,是為踝厥 (1) 。
是主筋所生病者(2):痔,瘧,狂、癲疾(3),頭囟項痛 (4),目黃,淚出,鼽衄,項、背、腰、尻 (5)、腘、踹、腳皆痛,小指不用。
【註釋】
1. 踝厥:指本經經脈循行小腿部氣血厥逆的見症。
2. 主筋所生病:《素問‧生氣通天論》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精」,主說明陽氣化生精微,內可以養神,外可以柔筋.太陽為巨,所以主筋所發生的病證。
3. 癲疾:癲癇等病證。
4. 囟:音信。即囟門部。
5. 尻:音考,平聲。骶尾骨部的通稱。
【語譯】
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:頭重痛,眼睛要脫出,後項象被牽引,脊背痛,腰好像折斷,股關節不能彎曲,腘窩好像凝結,腓腸肌像要裂開;還可發生外踝部的氣血阻逆,如厥冷、麻木、痠痛等症。
本經所屬腧穴就能主治有關「筋」方面所發生的病症:痔,瘧疾,躁狂、癲癇,頭囟後項痛,眼睛昏黃,流淚,鼻塞、多涕或出血,後項、背腰部、骶尾部、膝彎、腓腸肌、腳都可發生病痛,小腳趾不好運用。
【膀胱經所有穴位】睛明、攢竹、眉衝、曲差、五處、承光、通天、絡卻、玉枕、天柱、大杼、風門、肺俞、厥陰俞、心俞、督俞、膈俞、肝俞、膽俞、脾俞、胃俞、三焦俞、腎俞、氣海俞、大腸俞、關元俞、小腸俞、膀胱俞、中膂俞、白環俞、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、會陽、承扶、殷門、浮郄、委陽(三焦下合)、委中(合)、附分、魄戶、膏肓、神堂、譩譆、膈關、魂門、陽綱、意舍、胃倉、肓門、志室、胞肓、秩邊、合陽、承筋、承山、飛揚(絡)、跗陽、崑崙(經)、僕參、申脈、金門(郄)、京骨(原)、束骨(輸)、足通骨(滎)、至陰(井)。
﹝交會穴﹞曲鬢、率谷、浮白、竅陰、完骨、臨泣、環跳(足少陽),神庭、百會、腦戶、風府、大椎、陶道(督脈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