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太陽膀胱經

經絡運行時間:15:00-17:00

經絡屬性::五行: 陰陽:太陽

經絡對應::表裡對應:足少陰腎經。 臟腑別通對應:手太陰肺經。同名對應:手太陽小腸經

相關臟腑或器官:眼睛內側、腦部、耳朵、腎臟、膀胱

最後更新日:2022-10-09

足太陽膀胱經的基本介紹

https://static.cloudtcm.com/acupoint/BL-meridian.jpg

足太陽膀胱經是屬於陽經,運行時間是下午3:00-5:00。所以膀胱經有病的人,通常會在下午吃完午飯後特別疲累,許多人吃完中飯後很想睡覺通常是膀胱經氣血能量異常所造成。我們分析膀胱經的症狀,必須區分以下三個方向來辨證:

1. 本經路線與聯繫臟器

膀胱經所走過的路線,會影響相關的臟腑或器官。從膀胱經循行路線看來,小腳趾痛、腳外側痛、小腿大腿後側痛、臀部痛、下腰痛、背痛、肩頸痛、頭痛、眼睛痛,都位於循行路線上。治療膀胱經異常所造成的痛證,就是以此為辨證基礎。

2. 主要影響臟腑的病候

膀胱經主要影響的臟腑是膀胱。依照中醫基礎理論,膀胱腑如果異常,會有泌尿系統的問題,例如尿頻、尿痛、尿閉、尿血、小便不利等。
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到:「是動則病:沖頭痛,目似脫,項如拔,脊痛,腰似折,髀不可以曲,膕如結,踹如裂,是為踝厥。是主筋所生病者,痔、瘧、狂、癲疾、頭項痛,目黃、淚出,鼽衄,項、背、腰、尻、膕踹、腳皆痛,小趾不用。」

膀胱經異常時會出現下列的病症:

  • 頭部:頭重痛、頭痛、頭暈、目眩、眼睛要脫出、眼睛昏黃、流淚、鼻塞、多涕或出血
  • 頸部:後脖子感覺被牽引、頸椎痛、肩頸痛
  • 背部:脊背痛、腰痛、腰酸背痛、下腰痛
  • 臀部:臀部痛
  • 下肢:股關節不能彎曲、腘窩好像凝結、腿部肌肉像要裂開,外踝部的氣血阻逆,如厥冷、麻木、痠痛等症
  • 小腳:小腳趾痛、小腳趾不用

膀胱經上的穴道能主治有關「筋」方面所發生的病症,例如:痔瘡、瘧疾、躁狂、癲癇、頭痛、頸椎痛、肩頸痛、眼睛昏黃、流淚、鼻塞、多涕或出血
腰痛、下腰痛、小腿肌肉痛、腳痛。

3.相互影響的經絡與臟腑病候

膀胱經與腎經互為表裡關係,因此膀胱經異常也會有腎經的病變。臨床上,多數的腎病都是由膀胱經異常所引起的。膀胱經異常影響層面極大,不僅僅是膀胱的疾病,而是全身性的疾病。

膀胱經與肺經互為臟腑別通關係,因此膀胱經異常時也會有肺經的相關症狀,例如咳嗽、氣喘、胸悶、氣短等。從肺經上也可以找出改善膀胱經背痛的反射穴道,例如太淵穴、列缺穴等。

膀胱經與小腸經互為同名(太陽經)關係,因此膀胱經異常也會有小腸經相關症狀,例如腹脹、腹瀉、便秘等。

中醫的《傷寒論》裡面提到,傷寒入侵體表的第一個是「太陽病」,這個太陽病的症狀與膀胱經幾乎一致。

可以說膀胱經是一套人體的免疫系統,負責抵抗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防線。運用經絡檢測時,會發現許多人的膀胱經都是虛證。由於他們的膀胱經能量低下,因此出現全身痠痛。

本經常見的疼痛

本經的常見症狀或疾病

足太陽膀胱經的67個穴道清單

足太陽膀胱經的影片介紹

載入中...

足太陽膀胱經相關文章資訊

本經常見之歸經中草藥單方

本經常見之歸經食物

本經常見之歸經中藥方劑

足太陽膀胱經的良導絡研究

  • 【良導絡實症】 相關部位:腦,耳,眼,鼻,腦下垂體腺。實症抑制點:束骨穴。主要生理症狀:後頸酸痛,背痛,腰痛,足神經異常,坐骨神經痛,流淚,眼痛,腦病,頭暈,頭痛。

  • 【良導絡虛症】 相關部位:腦,耳,眼,鼻,腦下垂體腺。虛症興奮點:至陰穴。主要生理症狀:後頸酸痛,背痛,腰痛,腳神經異常,坐骨神經痛,腳痛,痔,背部惡寒,小便多。

相關經脈、別絡與絡脈

足太陽膀胱經經脈

《靈樞.經脈》:「膀胱足太陽之脈,起於目內眥,上額,交巔;其支者,從巔至耳上角;其直者,從巔入絡腦

足太陽膀胱經經脈起於兩眼內角,在此接納手太陽小腸經之氣,上行於督脈兩旁至顱百會穴兩旁。此分出顱內、顱外兩支:

  • 顱外支:由顱頂向兩側下行至耳上角。
  • 顱內支:由顱頂入顱腔,分布於腦。

還出別下項,循肩髆內,挾脊,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,屬膀胱;其支者,從腰中下挾脊,貫臀,入膕中

其主幹線下行於督脈兩旁至項,在枕骨下方又有一分支進入腦,並聯繫於腦後的絡脈。其主幹線由項沿頸椎兩側下行至第一胸椎處,分為內外側兩支下行。

  • 內側下行支:沿肩胛內側與脊柱間下行抵達第二腰椎兩側,分支進入腹腔,分布於腎與膀胱,主支再從腰部繼續下行,經骼骨後下棘、坐骨結節,半腱肌與股二頭肌之間,達膕窩中央。
  • 外側下行支:行於內側下行支的外側,經肩胛骨脊柱緣,直下臀部,經骼骨後上棘、大轉子關節背側、股二頭肌外側至膕窩外側,與內側下行支合二為一。

其支者,從髆內左右,別下,貫胛,挾脊內,過髀樞,循髀外,從後廉,下合膕中,以下貫踹內,出外踝之後,循京骨,至小趾外側。

從膕窩下行,經腓腸肌內側頭與外側頭之間,在腓腸肌的承山穴斜行於跟腱外側,下行經外踝後繞外踝下方,沿足外側面到達小趾的外側端,在此銜接足少陰腎經,與足少陰腎經經氣相溝通。

足太陽膀胱經絡脈

《靈樞·經脈》篇:「足太陽之別,名曰飛揚.去踝七寸.別走少陰。」

足太陽膀胱經的絡脈,起於外踝上7寸,足太陽膀胱經的「飛揚穴」。只分出一支,橫行穿過腓腸肌等肌肉,與其表裡經足少陰腎經相銜接,組成表裡經氣互相交流的通路。本絡脈只有一條分支,為十五絡中最短的一條絡脈。

足太陽膀胱經別絡

《靈樞.經別》:「足太陽之正,別入于膕中,其一道下尻五寸,別入于肛,屬於膀胱,散之腎,循膂,當心入散;直者,從膂上出於項,復屬於太陽,此為一經也。」

足太陽膀胱經別絡,從膕窩內膀胱經的內側線分支而出,上行至骶骨下緣,從肛門旁人腹中,分支分布於膀胱和腎。

其主支在腹內沿脊椎上行穿過橫隔,分支分布於心臟。其主支再沿脊椎上行,出頸後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銜接,構成了本經的聯絡線路。其分布加強了足太陽膀胱經與腎、膀胱和腦之間的聯繫,同時也構成心與腎之間的聯繫通路。

足太陽膀胱經與其他經脈不同,它不貫穿於胸腹腔中,而別絡卻貫穿於胸腔和腹腔,並與心臟發生聯繫。

皮部與經筋(肌肉筋膜)

《靈樞.經筋》:「足太陽之筋,起於足小趾,上結于踝,邪上結于膝,其下循足外側,結于踵,上循跟,結於膕;其別者,結于外,上膕中內廉,與膕中并上結于臀,上挾脊上項;其支者,別入結于舌本;其直者,結于枕骨,上頭,下顏,結于鼻;其支者,為目上網,下結于頄;其支者,從腋后外廉結于肩髃;其支者,入腋下,上出缺盆,上結於完骨;其支者,出缺盆,邪上出于頄。其病小趾支跟腫痛,膕攣,脊反折,項筋急,肩不舉,腋支缺盆中紐痛,不可左右搖。治在燔鍼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仲春痺其病:小指(趾)支,跟腫痛,腘攣,脊反折,項筋急,肩不舉,腋支,缺盆中紐痛,不可左右搖。」

足太陽經筋,起於足小趾,有主次二支:

  • 次支:沿小趾背側向後上行,結於踝關節,其相關肌肉有腓骨短肌腱、腓骨長肌腱、趾短伸肌。
  • 主支:從小趾起沿足外側向後行,結於足跟,其相關肌肉有腓腸肌腱、腓骨短肌腱。

主支沿跟腱上行結於膕外側,其相關肌肉有腓腸肌外側頭。在腓腸肌腱外側處分支上行走小腿後面,結於膕內側,其相關肌肉有腓腸肌內側頭。內外兩支在膕窩上方並行於股後面,結於臀部,其相關肌肉有股二頭肌、半腱肌、半膜肌、臀大肌等。

從臀部向上行,沿脊旁上項,其相關肌肉有淺層有背闊肌及其肌腱、斜方肌等;深層有背棘肌、頭棘肌、頭半棘肌、頭夾肌等。在頸部有一分支前行結於舌根,其相關肌肉有二腹肌後腹及舌肌。

其主幹上行結於枕骨,其相關肌肉有頭夾肌、頭半棘肌等。從枕上行經頭頂,下行前額,結於鼻,並分布於上眼臉,其相關肌肉有枕肌、帽狀筋膜、額肌、眼輪匝肌上部及上眼瞼肌等。

從鼻下行結於鼻旁,其相關肌肉有鼻肌、上唇方肌內眥頭。

從背部肩胛下角分出兩支:

  • 第一支:從腋後向外上方斜行,經過肩胛結於肩峰關節,其相關肌肉有斜方肌的一部分。
  • 第二支:從腋後入腋下出腋前,斜行經胸出於缺盆,再上行結於耳後乳突,其相關肌肉有背闊肌、胸大肌上半部和胸鎖乳突肌等。
  • 從缺盆外又分出一支,斜行經面頰結於鼻旁,其相關肌肉有頸闊肌前部、鼻肌鼻翼部、上唇方肌眶下部等。

足太陽經筋病候

本經受風、濕、寒邪氣侵犯後,會發生背腰肌肉疼痛、運動受限,髖關節不能屈,膝關節不能伸屈,經氣不暢時,背腰強直、腓腸肌痙攣等。

經筋的時令病候

陰曆二月為仲春,氣候為太陽,足太陽經易發生經氣不暢或閉塞,出現以下病候:

  • 足部病候:小足趾痙攣、足跟腫痛。
  • 下肢病候:膕窩部肌肉痙攣,腓腸肌痙攣,膝關節疼痛。
  • 背部病候:背闊等肌痙攣,發生角弓反張。
  • 頸部病候:項部、腋部、肩部肌肉痙攣,肩不能上舉和左右擺動,上臂如扭折一樣疼痛。

治療:可用火針在壓痛點快速刺針,刺的次數以見效為止。

足太陽膀胱經的相關典籍

  • 《靈樞.經脈》:膀胱足太陽之脈,起於目內眥,上額,交巔;其支者,從巔至耳上角;其直者,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髆內,挾脊,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,屬膀胱;其支者,從腰中下挾脊,貫臀,入膕中;其支者,從髆內左右,別下,貫胛,挾脊內,過髀樞,循髀外,從後廉,下合膕中,以下貫踹內,出外踝之後,循京骨,至小趾外側。
  • 《靈樞.經脈》:是動則病:沖頭痛,目似脫,項如拔,脊痛,腰似折,髀不可以曲,膕如結,踹如裂,是為踝厥。是主筋所生病者,痔、瘧、狂、癲疾、頭項痛,目黃、淚出,鼽衄,項、背、腰、尻、膕踹、腳皆痛,小趾不用。為此諸病,盛則寫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盛者,人迎大再倍於寸口,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  • 《靈樞.經筋》:足太陽之筋,起於足小趾,上結于踝,邪上結于膝,其下循足外側,結于踵,上循跟,結於膕;其別者,結于外,上膕中內廉,與膕中并上結于臀,上挾脊上項;其支者,別入結于舌本;其直者,結于枕骨,上頭,下顏,結于鼻;其支者,為目上網,下結于頄;其支者,從腋后外廉結于肩髃;其支者,入腋下,上出缺盆,上結於完骨;其支者,出缺盆,邪上出于頄。其病小趾支跟腫痛,膕攣,脊反折,項筋急,肩不舉,腋支缺盆中紐痛,不可左右搖。治在燔鍼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仲春痺其病:小指(趾)支,跟腫痛,腘攣,脊反折,項筋急,肩不舉,腋支,缺盆中紐痛,不可左右搖。
  • 《靈樞.經別》:足太陽之正,別入于膕中,其一道下尻五寸,別入于肛,屬於膀胱,散之腎,循膂,當心入散;直者,從膂上出於項,復屬於太陽,此為一經也。
  • 《靈樞.經脈》:足太陽之別,名曰飛揚。去踝七寸,別走少陰。實則鼽窒,頭背痛;虛則鼽衄。取之所別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