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ese Herb Database

古代中醫主治「中暑」的中藥單方清單

關於中暑的中藥方劑清單,總共數量是134個

中暑是中醫學病名,是指夏季暑熱天氣,人體陽氣過盛,腠理開泄,汗出過多,津液耗傷,陰液不足,陽熱內生,以致臟腑功能失調,出現一系列症狀的病證。

中暑的病因主要有三方面:

  1. 外感暑熱:暑熱之邪侵襲人體,最易傷及心、脾、肺、胃等臟腑,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出現中暑症狀。
  2. 內生暑熱:體內陽氣過盛,腠理開泄,汗出過多,津液耗傷,陰液不足,陽熱內生,導致中暑症狀。
  3. 飲食不節:夏季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,或暴飲暴食,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也易引起中暑。

中暑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

  1. 發熱:多為高熱,可達40℃以上,體溫不等,常驟然升高,但不伴有寒戰。
  2. 頭痛:頭痛多為劇烈,可伴有頭暈、目眩、嘔吐、煩躁不安等症狀。
  3. 心悸:心悸多為心慌氣短,可伴有胸悶、氣短、心前區不適等症狀。
  4. 口渴:口渴多為口乾舌燥,不思飲水,可伴有煩躁不安、手足心熱等症狀。
  5. 汗出:汗出多為大汗淋漓,汗出不止,可伴有皮膚灼熱、發紅等症狀。
  6. 尿少:尿少多為尿量減少,尿色黃赤,可伴有腰酸、腿軟等症狀。
  7. 便秘:便秘多為大便乾燥,排便困難,可伴有腹脹、腹痛等症狀。

中暑的治療以清暑解熱、養陰生津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
  1. 白虎湯:本方由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解暑、生津止渴的功效。主治暑熱傷津、高熱煩渴、汗出不止、口乾舌燥等症。
  2. 清暑益氣湯:本方由黃連、黃芩、白朮、生薑、大棗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解暑、益氣生津的功效。主治暑熱傷津、氣陰兩虛、高熱煩渴、汗出不止、口乾舌燥等症。
  3. 三仁湯:本方由杏仁、白蔻仁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化痰、理氣和中、潤燥通便的功效。主治暑熱傷津、肺熱燥咳、大便秘結等症。

中暑是一種常見的夏季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引起嚴重後果。因此,在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溫,避免中暑。

中暑的預防

  1. 避免在烈日下長時間活動,外出時要注意遮陽防曬。
  2. 飲食要清淡,少吃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的食物。
  3. 不宜暴飲暴食,飯後不宜立即洗澡。
  4. 保持室內通風,空氣流通。
  5. 睡眠充足,避免熬夜。
  6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
中暑的急救措施

  1. 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,鬆開衣服,使其身體保持涼爽。
  2. 用冷水或冰水擦拭患者的頭、面、頸、四肢等部位,或用冷毛巾敷於患者的額頭。
  3. 給患者喝一些淡鹽水或清涼飲料,以補充水分和電解質。
  4. 如果患者出現高熱、抽搐、昏迷等症狀,應立即送醫治療。相關中藥清單如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