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藥名稱:常春藤
中藥名稱:常春藤
寒熱指數:
拼音名稱:CHANG CHUN TENG
英文名稱: Chinese Ivy Stem
其他名稱:土鼓藤(《本草拾遺》),龍鱗薛荔(《日華子本草》),尖葉薜荔(《普濟方》),三角風;三角尖(《綱目》),上樹蜈蚣(《分類草藥性》),爬牆虎、械楓、尖角楓、山葡萄、狗姆蛇(《中國樹木分類學》),鑽天風(《四川中藥志》),百腳蜈蚣(《中國藥植圖鑒》),鑽矢風、楓荷梨藤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,風藤草(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),犁頭南楓藤、三角箭、土楓藤、散骨風、三葉木蓮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。
古籍來源:
《本草綱目拾遺》
道地藥材與生長環境:
藥品來源:
為五加科植物中華常春藤的莖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Hedera Nepalensis k.koch var. Sinensis(Tobl.) Rehd.[H.sinensis Tobl.]採收和儲藏:莖葉乾用在生長茂盛季節採收,切段曬乾;鮮用時可隨採隨用。
主治功效:
- 祛風;利濕;平肝;解毒。主風濕痹痛;癱瘓;口眼吶斜;衄血;月經不調;跌打損傷;咽喉腫痛;疔癤癰腫;肝炎;蛇蟲咬傷
服用方法:
內服:煎湯, 6-15g,研末;或浸酒,搗汁。外用:適量,搗敷或煎湯洗。
外觀:
多年生常綠攀援灌木,長3-20cm。莖灰棕色功黑棕色,光滑,有氣生根,幼枝被鱗片狀柔毛,鱗片通常有10-20條輻射肋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2-9cm,有鱗片;無托葉;葉二型;不能枝上的葉為三有狀卵形或戟形,長5-12cm,寬3-10cm,全緣或三裂;花枝上的葉橢圓狀披針形,條橢圓狀卵形或披針形,稀卵形或圓卵形,全緣;先端長尖或漸尖,基部楔形、寬圓形、心形;葉上表面深綠色,有光澤,下面淡綠色或淡黃綠色,無毛或疏生鱗片;側脈和網脈兩面均明顯。傘形花序單個頂生,或2-7個總狀排列或傘房狀排列成圓錐花序,直徑1.5-2.5cm,有花5-40朵;花萼密生棕以鱗片,長約2mm,邊緣近全緣;花瓣5,三角狀卵形,長3-3.5mm,淡黃白色或淡綠白以,外面有鱗片;雄蕊5,花絲長2-3mm,花藥紫色;子房下位,5室,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狀;花盤隆起,黃色。果實圓球形,直徑7-13mm,紅色或黃色,宿存花柱長1-1.5mm。花期9-11月,果期翌年3-5月。
栽培:
栽培技術 用種子、扦插和壓條繁殖。種子繁殖:果熟時採收,堆放後熟,浸水搓揉,鬼神種洗淨陰乾,即可播種,也可攔濕砂貯藏,翌年春播各,播後覆土1cm,蓋草保濕保濕。幼苗出土搭棚遮蔭,第2年春季移栽或定苗後培育大苗。撬插繁殖:在生長季節用帶氣根的嫩枝插最易成活,插後搭塑料薄膜拱棚封閉,並遮蔭,保持空間溫度80%-90%,但床土不宜太濕,以免插條腐爛,約30d左右即可生根。壓條繁殖:在春、秋二季進行,用波狀壓條法,埋土部位環割後,極易生根。田間管理 春明後幼苗帶土球移截,定植後適當短剪主蔓,促使分枝。生長季節結合澆水主季人糞尿肥1-2次,並設支柱,引其向上攀援生長。
藥理作用:
同屬植物蘇聯產常春藤有鎮靜作用。另一種常春藤則含皂鹼體,對真菌生長有抑製作用。
化學成分:
莖含鞣質(12.01%)、樹脂。葉含常春藤甙、肌醇、胡蘿蔔素、糖類;還含鞣質29.4%。
狀態:
- 懷狀鑒別 莖呈圓柱形,長短不一,直徑1-1.5cm,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,有橫長皮孔,嫩枝有鱗片狀柔毛;質堅硬,不易折斷,斷面裂片狀,黃白色。葉互生,革質,灰綠以,營養枝的葉三角狀卵形,花枝和果枝的葉橢圓狀卵形、橢圓狀披地形。花黃綠以。果實圓球形,黃色或紅色。氣微,味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