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藥名稱:冰
中藥名稱:冰
寒熱指數:
拼音名稱:BING
英文名稱: Ice
其他名稱:凌(《綱目》)
古籍來源:
《本草綱目拾遺》
藥品來源:
為水凝成的無色透明的固體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Ice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:
- 不可過食。
主治功效:
- 退熱消暑;解渴除煩。主傷寒陽毒;熱甚昏迷;中暑煩渴
服用方法:
內服:含化。外用:罨敷。
外觀:
晶體結構屬六方晶系。常為細粒致密塊體;或為具六方對稱的雛晶、樹枝狀連晶等(見於雪花、霜華、冰花),或具同心狀結構(如冰雹)、鐘乳狀結構(岩洞中鐘乳冰、石筍冰);很少見片、板狀的規則集合體。無色透明,含氣泡、裂隙處呈乳白色或混濁的白色;大塊純淨的冰,散射光略帶淡藍色調。無解理,斷口貝殼狀、次貝殼狀。硬度1.5。性脆、易碎。相對密度0.917。
相關中醫古籍內容:
- 《本草拾遺》:主去熱煩。
- 《日用本草》:解煩渴,消暑毒。
- 《綱目》:傷寒陽毒、熱甚昏迷者,以冰一塊置於羶中,良。亦解燒酒毒。
- 《醫林纂要》:凡天行熱毒,傷寒陽毒,陽明壯熱,以至神氣昏迷者,置冰塊心胸間,即可清醒。不可過食。冰過食反傷陽,命火以衰,脾胃不能化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