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藥名稱:白側耳
中藥名稱:白側耳
寒熱指數:
拼音名稱:BAI CE ER
英文名稱: All-Grass Of Foliosous Parnassia
其他名稱:白耳菜、叫天雞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光板、金苦板(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),蒼耳七,金錢燈塔草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。
古籍來源:
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。
道地藥材與生長環境:
藥品來源:
為虎耳草科植物突隔梅花草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arnassia delavayi Franch.採收和儲藏:夏季採收。
主治功效:
- 解毒消腫;清熱解毒。主主治沛結核,喉炎,腮腺炎,淋巴結炎,熱毒瘡腫,跌打損傷
服用方法:
內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搗敷。
外觀:
突隔梅花草 多年生草本,高10-45cm。有稍粗長的橫走根莖。莖具稜脊,無毛。基生葉厚紙質;葉柄長達16cm;葉片腎形或心形,長2.5-6cm;莖上具一無柄葉片,圓形,先端鈍,基部心形,抱莖,全緣。花莖1-4條,花單生頂端;萼片5,卵形或寬倒卵形,先端鈍圓,花瓣5,白色,匙形、倒卵形、倒披針形,長達2.5cm,先端鈍,邊緣上部嚙蝕狀而中下部呈流蘇狀細裂,基部具長約2mm的爪;雄蕊5,與花瓣互生,藥隔褐色,呈鑽狀,常突出於花藥之上,退化雄蕊中部以上3深裂;子房半上位;心皮3個,合生,花柱稍長於子房,柱頭3裂。蒴果橢圓形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相關中醫古籍內容:
- 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鎮咳,祛痰,驅風,解熱,利尿。
- 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:治疔瘡。
- 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清濕,止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