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rb Formula Database

中醫古籍記載主治「蛔蟲」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

蛔蟲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,多見於兒童,主要症狀為腹痛、腹瀉、食欲不振、消瘦、貧血等。

蛔蟲在中醫屬於「蟲積」範疇,其病因多為飲食不潔,或因不注意個人衛生,導致蛔蟲卵隨食物或水進入人體,在腸道內孵化成幼蟲,並逐漸發育成成蟲。成蟲會在腸道內吸取營養,並產卵,導致人體出現一系列症狀。

蛔蟲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症狀,如腹痛、腹瀉、食欲不振、消瘦、貧血等。此外,還可以通過糞便檢查,找到蛔蟲卵,來確診蛔蟲病。

蛔蟲的治療主要以驅蟲藥物為主,常用的驅蟲藥物有阿苯達唑、左旋咪唑等。此外,還可以配合中醫中藥治療,如烏梅丸、驅蟲散等。

蛔蟲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、不潔食物。
  2. 飯前便後要洗手。
  3. 保持居住環境清潔,勤換洗床單、被罩。
  4. 定期對兒童進行蛔蟲檢查,發現蛔蟲及時治療。

蛔蟲是一種常見的寄生蟲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大家要提高警惕,做好預防工作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:

相關中藥方劑清單



小承氣湯

  • 1.《皇漢醫學》:「傷寒噦逆證,有屬熱閉邪實者,有屬寒飲精虛者,又有因蛔蟲者,宜精診甄別以措方。庸醫皆懼呃逆,故一見噦證,即為胃寒虛脫,概用治噦之劑,可謂粗矣!王宇泰用瀉心湯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、桃仁承氣湯,龔廷賢用黃連解毒湯、白虎湯等,可謂具眼之士矣!

大建中湯

  • 1.《皇漢醫學》:「《古方便覽》本方條曰:「有一男子,年七十餘,胸滿,心下痛,發作有時,或吐蛔蟲,而不能食,伏枕三月許,余與此方,病即愈。」

甘草湯

  • 1.《醫心方》:「燒人吐出蛔蟲灰,先甘草湯洗瘻,後著灰,無不瘥者,慎口味。
  • 2.《千金寶要》:「一切冷瘻,燒人吐出蛔蟲為末,先以甘草湯洗瘡,後著灰,無不瘥者,慎口味。

烏梅丸

  • 1.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:「治臟寒蛔蟲動作,上入膈中,煩悶嘔吐,時發時止,得時即嘔,常自吐蛔有此證候,謂之蛔厥,此藥主之。又治久痢。
  • 2.《金匱翼》:「_烏梅丸_,治臟寒蛔蟲動作,上入膈中,煩悶嘔吐,時作時止,得食即嘔,常自吐涎。有此症候,謂之蛔厥,此藥主之。
  • 3.《衛生寶鑒》:「_【烏梅丸】_,治臟寒蛔蟲動作。上入膈中。煩悶嘔吐。時發時止。得食即嘔。常自吐蛔。有此證候。謂之蛔厥。此藥主之。又治久痢。
  • 4.《醫宗必讀》:「心痛而煩,發熱動悸,此為虛傷,妙香散。蟲痛面上白斑,唇紅能食,或食後即痛,或痛後即能食,或口中沫出,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,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,先以雞肉汁,或蜜糖飲之,引蟲頭向上,隨服剪紅丸。蛔蟲齒心,痛有休止,或吐蛔蟲,蛔動則噁心嘔吐,烏梅丸、蕪荑散。
  • 5.《赤水玄珠》:「傷寒病有胃中虛寒,蛔蟲攻胃而手足厥冷,口吐清水,或吐蛔者,此蛔厥也,宜理中湯加炒川椒、檳榔,煎湯吞烏梅丸。如不止,用烏梅、川椒、黃柏煎服。蓋蛔見酸則安,見辛則伏,見苦則不敢動也。
▼ 展開更多

理中湯

  • 1.《周慎齋遺書》:「吐而兼瀉者,吐而蛔蟲出者,脾有濕熱也,理中湯。加烏梅一枚,黃連三釐。但吐而不嘔,平胃散、二陳湯。清晨作吐者,胃氣虛,腎水被木火吊動也,用白朮三錢,吳萸五釐,黃連三釐,養胃降火,其氣得以下降自愈。自吐而不嘔者,此為假吐,熱在胃脘也,真吐必待嘔而吐。
  • 2.《目經大成》:「蛔蟲乃濕土所化,非胃中固有之物。胃寒無容身之地,遂逐氣逆上而吐,胃治則腐,或隨糞便下。盲醫咸謂消食養臟之蟲,作丸作散,安保不已,為之噴飯。
  • 3.《赤水玄珠》:「傷寒病有胃中虛寒,蛔蟲攻胃而手足厥冷,口吐清水,或吐蛔者,此蛔厥也,宜理中湯加炒川椒、檳榔,煎湯吞烏梅丸。如不止,用烏梅、川椒、黃柏煎服。蓋蛔見酸則安,見辛則伏,見苦則不敢動也。

平胃散

  • 1.《痘科輯要》:「腹痛時腹中滾起數團,痛定團亦平,此蟲痛也,宜平胃散加使君子肉、苦楝皮、胡黃連,服後瀉出蛔蟲,永不痛矣。

補中益氣湯

  • 1.《古今醫案按選》:「余近日治一舟人,蛔蟲從陽具出,蛔活,有一折疊而出者,痛不可言,三日出蛔五條,從此陰吹甚喧,投以補中益氣湯得愈。

理中安蛔湯

  • 1.《先哲醫話》:「心中時煩唇紅,發作有時,時嘔惡,聞食臭顴骨紅者,屬蛔蟲,理中安蛔湯加甘草、附子。

枳實芍藥散

  • 1.《皇漢醫學》:「《險證百問》曰:「半產後,腹痛,嘔吐,發熱,下利,不食,或吐下蛔蟲,舌正赤色者。師曰:『半產後腹痛』云云,枳實芍藥散可也。嘔吐止,則與當歸建中湯。有蛔蟲者,可與鷓鴣菜湯。」

大黃甘草湯

  • 1.《皇漢醫學》:「【主治】驅逐蛔蟲及胃腸之宿毒(立方者不明)。

烏頭桂枝湯

  • 1.《皇漢醫學》:「寒疝,繞臍痛,上連心胸,下控陰囊,苦楚不可忍,手足逆冷,汗如流者,非此方莫能救之。疝,水毒也。其發多由外感而來,或有兼瘀血而作者,或有挾蛔蟲而動者,或有因宿食而發者,處治之際,宜甄別而下手之。

半夏湯

  • 1.《醫學摘粹》:「_姜苓半夏湯方_(見痰飲),_烏梅丸_(方見蛔蟲)

肥兒丸

  • 1.《醫宗說約》:「肥兒丸,治五疳、五痢瀉、蛔蟲,臟腑虛弱,身體羸瘦,發豎焦黃,小便濁色。消積化食,健脾和胃,長肌肉,肚腹膨脹俱宜服。

全真一氣湯

  • 1.《馮氏錦囊秘錄》:「復加托表,陽外越矣。若不急為斂納,何以續陰陽於垂絕哉!乃用熟地四錢,炒燥麥冬一錢五分、牛膝一錢二分、五味子二分、製附子四分,煎服一劑而熱退,次日更加炒黃白朮一錢六分,另煎人參沖服而愈。更治沈觀祉令孫年方三歲,發熱數日而見麻疹,才一日而面上盡沒,神氣困極,蛔蟲口出。

蘇合香丸

  • 1.《古今名醫匯粹》:「死血,脈必澀,飲下作呃,手拈散,甚者桃仁承氣湯。心痛而煩,發熱動悸,此為虛傷,妙香散。蟲痛,面上白斑,唇紅能食,或食後即痛,或痛後能食,或口中沫出,剪紅丸。蛔蟲,蛔動則噁心嘔吐,烏梅丸、蕪荑散,鬼疰,昏憒妄言,蘇合香丸。熱厥心痛,金鈴子散。寒厥心痛,朮附湯。
  • 2.《古今名醫彙粹》:「死血,脈必澀,飲下作呃,手拈散,甚者桃仁承氣湯。心痛而煩,發熱動悸,此為虛傷,妙香散。蟲痛,面上白斑,唇紅能食,或食後即痛,或痛後能食,或口中沫出,剪紅丸。蛔蟲,蛔動則噁心嘔吐,烏梅丸、蕪荑散,鬼疰,昏憒妄言,蘇合香丸。熱厥心痛,金鈴子散。寒厥心痛,朮附湯。

大七氣湯

  • 1.《雜病廣要》:「_蟲積_,九蟲積,腹中不時作塊痛,面青口吐清水,用雄黃、錫灰、蕪荑、雷丸、石榴根、榧子實。(《醫統》)(宜參後大七氣湯條、茶積治方及《蛔蟲》門。)